与新冠病毒面对面专访湖南好医生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赵志高雷鸿涛通讯员曾悦

蒋朝阳。雷鸿涛摄。  

蒋朝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忙。

2月24日中午,记者如约来医院。“记者同志,白天实在没时间。下次聊?”眼前的蒋朝阳,穿着白大褂,两鬓白发,戴着眼镜、口罩,略显严肃,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没有停留,他又走进了病房。之前好几次采访,要么他中途被护士叫回了病房,要么他接着电话不见了……

50岁的蒋朝阳,医院急重症医学部主任。

春节以来,他就一直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在隔离病房里与新冠病毒面对面。最危险的时候,患者因为一呛,将气管插管内的血水、痰液喷到了他的脸上。“作为医生,病人永远是第一位。医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安全。”晚上22:00,不再那么忙碌的蒋朝阳显得有些疲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起他治过的病人,他有说不完的话。

记者问他,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笑着说,也想浪漫一下,陪妻子看看电影逛逛街,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小小愿望这些年就是一直没实现。

蒋朝阳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新冠肺炎患者。曾悦供图

“与生死打交道,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现在还经常联系,时常视频通话。”说起小彭,蒋朝阳满心欢喜。

18岁的贵州女孩小彭,系湖南省首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曾命悬一线。

1月26日晚,医院,因患新冠肺炎,小彭突然呼吸严重衰竭。

接到怀化市委新冠肺炎防疫指挥部的指令后,作为市级疫情防控诊疗专家组成员,蒋朝阳深夜奔赴新晃对小彭进行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在前往新晃的途中,专家组成员通过视频“会诊”后作出决定:“给患者呼吸道插管。”这让小彭获得生机。

1月27日凌晨,小彭被转医院救治。途中,因路途颠簸等导致患者痰多,呼吸管堵塞,小彭呼吸困难。她再次处于危险之中。

“停车吸痰。”蒋朝阳当即决定,并主动用吸痰器疏通呼吸管道。

谁知小彭一呛,气管插管内的血水、痰夜喷到了蒋朝阳脸上。

蒋朝阳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继续把痰吸干净,把呼吸机等参数调好。

医院院长唐斌介绍,如果当时不给小彭“吸痰”,她极有可能当场死亡。

作为一名医生,他自然知道这样做的风险有多大。“我是一名医生,第一时间抢救患者是我的本能反应。”蒋朝阳说,当时根本顾不了那么多,病人第一。

小彭入院后,一直是由蒋朝医院专家团队在精心救治。2月17日,小彭治愈出院。

小彭治愈出院。雷鸿涛摄

2月26日,怀化市确诊的40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中32例在医院治愈出院。

“抢救重症病人,深夜会诊,都是蒋朝阳主任主持。”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周健亮说,一个月来,在医院加班加点是常态,蒋朝阳总是冲在最前面、最危险的地方。在这场战“疫”中,蒋朝阳勇当“急先锋”,日夜奋战在一线,为怀化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全省首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此前没有打过交道,但蒋朝阳并不紧张。“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特别是急重症医学部的主任医师,我必须快速判断、迅速反应,抓主要矛盾,一招抓七寸。与生死打交道,来不得半点马虎。”蒋朝阳说。

除了抢救湖南省首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近年来,蒋朝阳还主刀完成了怀化市首例主动脉窦瘤根治术、首例“改良Fanton术”、首例法乐四联症纠正+主动脉瓣置换术、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

“蒋朝阳医生医术高超,工作严谨有担当。”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常健源说,他看起来温文尔雅,在病房里则当机立断。

一次,一位高危产妇转到了ICU。“病人肺里有了肺水,心脏聚停,上了呼吸机,情况危急。”ICU护师封丽果回忆,蒋朝阳没有一刻犹豫,立即联系产科、新生儿科医生,来到ICU为病人做好剖腹产准备。

因为抓住了黄金抢救时机,病人转危为安,顺利生产,母子平安。

蒋朝阳和治愈出院的患者在一起。赵志高摄

“病人永远是第一位”

“蒋医生,我身体好利索了,感谢你的关心和鼓励。”2月28日,已经治愈出院的患者易老给蒋朝阳打电话,他想给蒋朝阳送锦旗。

易老,今年75岁,曾是怀化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之一。

易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医院时,他心态很好。后因病情恶化,成为重症患者,住进了ICU。

“我去看易老时,他沉默、悲观,心烦意躁。”这时候,蒋朝阳在易老床边蹲了下来,握住了他的手,并安慰他。“临床医生就是要在病床边多转,找到症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说。

“你们都说我快好了,为什么我还住在ICU?”易老对蒋朝阳说出了心里话。他担心自己治不了了,这才心生焦虑,不配合治疗。

“对于易老这样的病人,医生说句安慰的话,不如做一个具体行动。”蒋朝阳寻思着,创造条件,将易老及时转出ICU是个好法子。期间,在蒋朝阳的牵头下,医护团队精心治疗,通过西医“对症治疗”和中医“辩证施治”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并实行多学科省、市专家一天一会诊,“一人一案”精准治疗。很快,易老从ICU转了出来。

看到自己从ICU出来,易老声音都洪亮了很多。“医生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治病,另一方面要注重患者心理变化。”蒋朝阳说。

后来,蒋朝阳便让易老的孙子经常跟易老通电话,增强他康复的信念。等易老能够下床走路时,便第一时间扶他走路。“我可以下床走路了。”易老信心倍增。

易老告诉记者,蒋朝阳对他比亲人还好。2月15日,在医院出院后,蒋朝阳给他留了电话号码,说以后有事,随时可以电话。后来每次打电话,蒋朝阳都耐心解释和开导。

“每一位病人都是蒋主任的‘亲人’。”医院ICU副主任医师段振兴说,只要蒋朝阳治疗诊断过的病人,每个病人或者其家属都会有蒋朝阳的电话号码,事后有什么看病之类的事情找帮忙,蒋朝阳都会耐心给予帮助。

采访中,蒋朝阳多次提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一句名言。在蒋朝阳看来,医学是自然学科、实践科学、人文科学,在实践中摸索,作为医生,不能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fy/12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