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团风卢家榜的ldquo
春节临近,喜气盈门,一年一度的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如期拉开了帷幕。黄冈日报社记者践行“四力”要求,走进农村、走近群众,以“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为重点,报道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农村的巨大变化,报道我市各行各业的新风新事。今天,记者走进团风——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团风篇
乡村新貌卢家榜的“美丽遇见”
记者刘彦友陶带斌
一条蜿蜒而宽敞的水泥路直达村部,汽车、行人自如行走,各行其道;
一棵高大魁梧、有着70年树龄的香樟树,立于村头迎来送往;
一口泛着涟漪的当家塘静静地依偎着村部,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村广场健身器材上锻炼;
这是1月14日上午,记者初见团风县总路咀镇卢家榜村时的印象,冬日的严寒挡不住卢家榜村的美丽身影。
卢家榜村地处团风县总路咀镇中部,全村户,人,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党员32人,有贫困户53人、人,耕地面积亩,水田面积亩,山地面积31亩,山林面积亩。主导产业为养鱼,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鱼塘承包。
陪同采访的团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绪乐介绍说,年5月,省政府公布了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名单,卢家榜村榜上有名。
卢家榜村自此开始了“美丽”蜕变。
“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通村公路窄,进出不便。”村干部蔡雪梅说。实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以后,村容村貌发生巨变,“这既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多亏了村支书王红庆。”
年出生的王红庆以前在天津从事房地产业,年,在天津创业有成的他致富不忘桑梓,义无反顾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立志引领众乡亲摆脱贫困,让“脏乱差”的村子换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好比是一个棋局,王红庆把第一枚棋落子于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步,是衡量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在年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让农村干净起来,时间紧、任务重,既要做好看得见的“面子工程”,也要做好看不见的“里子工程”。
基此认识,王红庆和村两委一班人负重而行,带领全村群众迎难而上,迈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坚实步履。
多方筹资30余万元,建起一个面积达1平方米的村广场,结束了该村多年无文化广场的历史,村民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
“厕所革命”实现全覆盖,结合村情、着眼实际,兴建水冲式公厕7座、改建2座,安装完成污水管道户,拆除破旧房屋、猪圈、牛棚、柴棚、厕所共计88处,每天安排专人管理及清扫。
修建长2.2公里、宽5.5米的通村公路,以及长1.2公里、宽3.5米的通组公路,村民出行道路提档升级。
村道沿线安装90余盏太阳能路灯,夜晚出门不再摸黑,道路亮堂心里也亮堂。
村道两边栽种红叶石楠等品种的景观树,道路变美、变畅。
公路两边的危险地段加装绿色铁质防护栏杆,村民出行更加安全。
难能可贵的是,全村32名党员自觉承担起道路的管护任务,清扫、浇水、除草、防虫、安全,样样来,省、县媒体曾报道这个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尚需产业支撑。”王红庆说,“村庄环境变美以后,还要扩大产业发展。年兴建精养鱼池63亩,实现增收3万余元。发展柑橘基地亩,3年后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年,计划发展香菇38亩,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3年后,村集体收入可增加到30万元。”
村中能人周利清:小鸽子放飞大梦想
记者姜皓文
1月14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在团风县马曹庙镇官塘角村周庄的新富来种养专业合作社里,整齐摆放着众多铁笼子,一只只白色的鸽子在笼子里来回踱步,“咕咕咕”地叫个不停。
鸽子的主人周利清正忙着给肉鸽喂食。今年58岁的他个头不高,身材不算健壮,但精神抖擞,目光坚毅。此前,他曾在团风县城多年从事与智能化系统相关的工作,小有成就。年,他积极响应“能人回乡”政策号召,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的战场。
谈及回乡的初衷,他感慨地说:“美丽的家乡养育了我,我早就想为家乡作点贡献。如今,周庄发展得越来越好,美丽乡村已经建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以我想为周庄的产业发展献出一份力。”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养殖肉鸽这个从没接触过的行业?”他笑着回答:“挑战难度小的项目很容易普及化、大众化,我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后,最终把发展目光聚焦到肉鸽养殖项目上。鸽子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同时养殖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短期内行业竞争不会加剧。”
说干就干。年5月,坚定信念的周利清回到官塘角村周庄,依托周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投资兴建新富来种养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以养殖肉鸽和种植药草为主。计划投资万元,建设3万平方米肉鸽养殖基地,打造一个标准化、现代化的肉鸽养殖基地。
为了能让项目早日投产,他采用边养边建的方式进行肉鸽养殖。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幸运来得这么快,养殖效益立竿见影。短短几个月,肉鸽就出栏多羽,收益达10余万元,这让他信心倍增。
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运营渐入佳境。合作社统一饲养程序,免费向农户提供饲养、防疫、销售服务,为村民提供养殖产、供、销保障,现已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销往武汉、黄石、黄梅、武穴等地。
目前,他的肉鸽养殖基地一期已投产,养殖种鸽2对。二期现已投入建设,建成后养殖规模将达到5万对以上,年出栏肉鸽30万对,年产值1万元,年利润万元。现在已有社员50余名,他们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自己出力的方式获得收入,人均增收1.5万元。
他高兴地说,“等到这个投资4多万元的大厂区建成后,将会是黄冈第一,湖北前三规模的标准化、现代化肉鸽养殖基地,预计能带动周边多人就业。”
去年,他被评为黄冈市“十佳能人回乡创业明星”。
幸福生活生活节节高
记者刘彦友 方娴
“收工回家啦!”
1月14日11时多,团风县总路咀镇新菜市场岔路口一角,“脱贫鱼丸”店结束了一天的生意,店主余启坤和员工们将收拾好的家当合力搬上大三轮摩托车。
已近农历小年,团风县总路咀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与其他生意人不一样的是,余启坤的鱼丸店每天只营业半天,因为老余实在是忙不过来。上午7点,鱼丸店开门迎客,仅4个小时的营业时间,85公斤鱼丸全部卖光。“要过年了,生意比平常要好些,有65公斤丸子是提前预定了的。”
余启坤今年70岁,是总路咀镇总路咀村1组贫困户,患有冠心病、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
“他人很勤快,总想着找事做,可就是身体不好,收入架不住治病。”同行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林海介绍。
余家生活第一次有了改变是在年。精准识别时,余启坤因病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每年治病就医的大部分费用可报销,剩下自费的部分对于勤劳肯干的他而言,完全不是问题。那时,他在家制作手工鱼丸,走街串巷叫卖,全家人的生活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年,余启坤突发心脏病倒在家中,医院后,医生建议做心脏搭桥手术,需要费用4万余元,这让刚刚生活向好的余家人犯了难。“我们享受扶贫政策,可以报销90%以上,先借钱治病要紧。”儿子的一句话,让家人看到了希望,他们东奔西走凑足了手术费。老余出院后,对口帮扶的县扶贫工作队帮助其报销费用3万余元。
身体养好后,老余满怀希望再一次出发。“我要继续做鱼丸,开一家自己的鱼丸店。”年上半年,老余依旧推着小竹板车沿街叫卖,白天出摊,晚上备料制作,每天勤勤恳恳同鱼打交道,日子渐渐有余。7月,老余梦想成真,在总路咀新菜市场里租了一间门面,在店里边做边卖,生意越来越好,很多顾客慕名前来。
可好景不长,年年初,因未成功续租,鱼丸店被迫关门,老余又转战家中。帮扶老余的县司法局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决定,帮自立自强的余启坤重新开家鱼丸店。工作队在菜市场来回踏勘后,选中岔路口的一块地,正是“脱贫鱼丸”店所在地。6月,余启坤的鱼丸店重新开张,挂上了招牌“脱贫鱼丸”店,这一次,余家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产业。
“脱贫鱼丸”店开业的7个月里,老余每天上午开店卖鱼丸,中午收摊回家后,全家人就开始为第二天的生意做准备。洗净采购的新鲜鱼,分离鱼肉和刺,剁成泥状,打浆……晚上忙活到十点多上床休息,第二天凌晨3点多起床开工。“人活一世哪能不吃苦,只要肯干,就有好日子,现在每个月还能存好几千块。”
交谈间,老余的儿子整理好所有的物品,嘱咐他早点回家准备洗鱼,便骑着三轮车离开了阳光笼罩的菜市场。
新风新事“文明已成新风尚”
记者刘彦友 方娴
1月14日上午,团风县总路咀镇郑家岗村被阳光包围,村党支部书记郑佑成领着我们进村。
郑家岗村位于牛车河渠的中下游,共有户余人。村里随处可见手绘的文化墙,24孝故事小展板挂在路边的墙上,“为母洗脚”的铜像立在草坪中。
“这是郑小燕家,她家是村里评出的唯一最美家庭。”郑佑成讲起了村里的文明故事。
郑小燕今年50岁,同绝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是留守人员,丈夫段艳民在广州打工。
“村里的人都知道她会培养孩子,大儿子在东莞工作,小女儿在黄冈中学读高二,是当年提前批录取的。她性格好,热心,总是笑眯眯的。家里还有两个老人,以前她一个人照顾两老两小,任劳任怨,儿子读大学以后,她稍稍轻松些,现在大部分时间在黄州陪读,自己在学校附近的超市打工。”郑书记对这个最美家庭赞赏有加。
郑家小院里,郑小燕同母亲张海英相对而坐,剥离鱼肉和鱼骨,父亲郑绍均则在旁边打下手,将鱼骨拿下案板顺便摆上新鱼,全家人抢时间做鱼丸子。
“女儿还没放假,我轮休加上请假回家两天置办年货,明天就去黄州,所以要抓紧时间把屋里的事都做完。”话语间,郑小燕麻利地剁着鱼。
自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村里将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抓。年起,村里开始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最美家庭”,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文明新村建设。
“你猜猜村里评出了多少文明户?”郑书记卖起了关子,“户,占了全村一大半,文明已成为村里的新风尚。”
“前面挥铁锹的是一对孝顺兄弟。”郑书记说的是郑宇峰和郑宇忠兄弟俩,“上个月月初,他们的老母亲摔伤了,老大20日赶回来,老二19日回的。”
郑书记介绍,郑宇峰在甘肃定居,离开村里28年了,郑宇忠大多数时间在南方打工,兄弟俩关系很好,都很孝顺,母亲的事儿都商量着解决,但凡需要他们时,不管多忙,兄弟俩都会赶回村里。
“老娘在屋里躺着,这会儿空闲,我们把厕所的化粪池弄好,等老娘好了就能用,两个人一起,两三天就能搞定。”兄弟俩齐心合力,一起筛沙,干劲十足。
当问及年后何时返程时,兄弟俩都表示不着急,等母亲好了再决定。
编辑:李奕漫|编审:叶涵莹|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
广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fy/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