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复杂心脏手术进入数字
央广网郑州1月19日消息(记者彭华通讯员谢紫村)1月15日,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副主任韩宇在查房时,发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刘先生,恢复得非常好,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了。
刘先生72岁,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医院均被告知只能保守治疗。
韩宇接诊后,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成功的实施了不开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小时,患者摆脱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
手术效果令患者及家属感到吃惊,但对医学专家来说,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因为,他们有制胜法宝——计算机模拟技术。
手术前,韩宇把刘先生CT检查的影像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软件计算出瓣膜的尺寸,并对瓣周漏及传导阻滞风险进行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运算,电脑给出答案,规格为29毫米的瓣膜支架最适合刘先生。
得到这个关键数据后,韩宇操作鼠标,把瓣膜支架放置到指定位置。
获取关键数据还不算完,韩宇博士还利用3D打印技术,把刘先生的主动脉瓣制作成模型,然后用实物支架进行反复操作,直到为患者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因为刘先生病情危重、并发症多,为确保手术更加顺利,韩宇博士还在手术室里,在放射线下实操模拟,直到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计算机模拟技术、3D打印技术,不但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瓣膜规格,而且还能让专家进行实操练习。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限度避免了并发症,给刘先生带来了丰厚的健康回报。
术前,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评估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瓣膜的选择、预测术后瓣周漏和传导阻滞的风险,给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这医院已经成为了常态化。
为使更多患者能够获益。韩宇博士根据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撰写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等相关新技术文章。
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患者得到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不仅有效避免了并发症,同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的用量。
据了解,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常规开展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每年开展各类介入治疗手术近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jj/1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