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初随笔欣赏
导读
有言说:人要成长,要多读书,多历事,多和老年人交流。年过八十的郑老跨越时间和空间,用笔和我们交流,静下心读一读,感悟智慧、感悟淡泊、感悟平和吧!
天下什么人最快乐
天下什么人最快乐?明太祖朱元璋曾向大臣们问起这个问题.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有钱者,有的说有权者,有的说悠闲隐退者……朱元璋听后连连摇头,显然,他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这时,一个叫成纲的大臣回答说:“守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连连夸赞这是一种高明的见解,有独到之处。
守法度者最快乐,这里所指的“法度”是广义的,即国家的法纪、民规乡约、道德规范和对思想有约束力的“法”和“度”。
金钱能证明一个人的身份,但超过了一定的“度”便没有快乐。专家们发现,在人的年收入达到一万英镑(约14万人民币)以后,快乐的增长便开始与收入背离,于是加班多了,赚钱多了,住房大了,地位高了,时间没了,身体垮了,不快乐了。难怪古人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难怪世界上第一首富比尔.盖茨,要英年淡出,去做好事,投身慈善事业!
权势能显示一个人的地位,但如果不奉公过法,便没有快乐。徐才厚,国至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上将军衔;周永康,官至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他们官至中央,地位显赫,如果奉公守法,不久就可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尽享退休之乐、天伦之乐。但他们贪赃枉法,收受巨额贿赂,最后走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知法犯法、权势高官知多少?因为他们不守法度,所以等待他们的是终身监禁,或者一颗子弹。他们也就永远没有了快乐。
要想真正拥有权势,拥有快乐,你就得遵纪守法,而且还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否则你也就与快乐无缘……
舒舒服服、安安逸逸、自由自在,确实是一种享受,但你不守法度也没有快乐。
哈尔滨警方曾破获了一起罕见的卖淫嫖娼案:一个46岁的卖淫女,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色诱了40多个老头,敲诈钱财近10万元。这些老头都是退休职工,正处在悠闲自在、安度夕阳的大好时光。但他们却道德沦丧、不守晚节,最后落入卖淫女的“性陷井”。在警方调查的过程中,有的老人吓得瘫在地上,有的则跪在民警面前,苦苦哀求:“罚多少钱都行,千万别让子女们知道!”还有的人羞愧得用头去撞墙……从此后,他们便得低着头走路,也就失去了快乐。
人世间,唯有守法度者,能清清白白做人,挺着腰杆走路,吃得香,睡得香。他们“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确实最快乐!
把“健康第一”落到实处
“健康第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最富裕的产业”……这些名言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认为是真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往往忘记这些名言而走向它的反面。
年轻人嘴里喊着“珍惜健康”,但当健康存在的时候,就忘乎所以,肆意挥霍健康。吃喝玩乐,贪杯贪色,通宵搓麻,午夜上网,甚至看黄带,吸食“精神鸦片”,进行自我摧残……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疾病的种子。在吃喝玩乐和健康面前,他们往往选择了吃喝玩乐,而不是健康。
“天下熙熙只为利来,天下攘攘只为利往。”中年人嘴里喊着“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为了名利而累死累活,而忘命打拼,而绞尽脑汁,而不遗余力。在名利和健康面前,他们往往选择了名利,而不是健康。
老年人往往嘴里说着“有了健康就有了钱”,不是吗?只要你健康地活着,你就有养老金、就有积蓄,人不在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就不是这样了。去旅游,一次几千元,太可惜;旧衣服穿惯了,何必花几百元去买时装?至于披婚纱、带首饰、去美容,那都是年轻人的时髦,对老年人来说便是多余的浪费,甚至有病不住院,凑合着,硬撑着……在金钱与健康面前,他们常常选择了金钱,而不是健康。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财主犯了罪,被带到县太爷那里审问。县太爷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清官,提出了三种接受惩罚的方式让财主选择:第一种是罚50两银子,第二种是抽50皮鞭,第三种是吃5斤生大蒜。财主既怕花钱又怕挨打,就选择了第三种。
在人们的围观下,财主开始吃大蒜。“吃大蒜倒不是什么难事,这是最轻的惩罚了。”当吃下第一颗大蒜时,财主这样想。可他越往下吃越感到难受,吃完2斤大蒜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翻腾,像被烈火炙烤着一样,他流着泪喊道:“我不吃大蒜了,我宁愿挨50皮鞭!”
执法的衙役剥去财主的衣服,把财主按在一条长板凳上,当着他的面把皮鞭蘸上盐水和辣椒粉,财主看得胆战心惊,吓得浑身发抖。当皮鞭落到财主背上时,财主像杀猪一样嚎叫起来,打到10下时,财主痛得钻心透骨,终于忍不住大叫:“青天大老爷,可怜可怜我吧,不要再打了,罚我50两银子吧。”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当人们拥有健康的时候,常常会为了吃喝玩乐、为了名誉地位、为了金钱而不顾健康,肆意挥霍健康,可等到他们吃尽苦头,不得不为健康大把大把地花钱的时候,却已经太迟了!
郑八先生的四字箴言
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道路上,坦途固然有,但也不乏坎坎坷坷。
如何战胜挫折,怎样才能从悲观消沉的氛围中走出来,各人有各人的办法,各人有各人的体验。我有一个叔公,他是一位老中医,排行第八,人称郑八先生。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精于养生之道。年过九十,鹤发童颜,耳聪目慧,走起路来一阵风,一路太极拳下来脸不红,心不跳。被乡亲们称为老寿星。
我因为忙于公务,痴于文学,疏于保养,因此一直体弱多病,刚过“知天命”之年,便已发白齿缺,老气横秋了。
一次回老家,我亲自到八叔公府上,向老人家请教养生之道。老叔公说,粗茶淡饭,勤耕苦力,一不靠营养,二不靠药养,我的养生秘诀就是四个字:“退一步想”。他说他一辈子就受益于这四个字。他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五七年被错划成右派,文革中蹲牛棚……人生的不幸他大都遭受过,他就是依靠这四个字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走过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他说,所谓“退一步想”,也就是自我安慰,自我开导,自我解脱。他说,比如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当时就像当头一棒被打晕了过去。但很快冷静下来,“退一步想”:大圣人孔夫子,还不是走厄运,他在逆境整理编定《春秋》这样的不朽著作;司马迁遭受宫刑,但他忍受着奇耻大辱写下了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记》。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什么呢?况且,我坚信党的英明,迟早会还我一个清白……这样一想就气顺了,心泰了。饭照常吃,觉照常睡,度过了难关……
最后,八叔公亲自挥笔写下了这四个字的条幅,馈赠给我说:“桂初,悟透这四个字就是一辈子的受用!”
现在,每当我走进卧室,八叔公那“退一步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映入眼帘。于是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愁肠就会一扫而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境界便油然而生。近年来,体质不断加强,自我感觉良好,这都是“退一步想”之功呀!
快乐在哪里
世人都想快乐。但是谁最快乐,到哪里去寻找快乐呢?
美国心理学界曾经用了长达10年的时间,对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万多人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快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它与种族、年龄、职业、地位和个人占有的财富等等没有多少内在联系。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快乐、比较快乐和不快乐的人的比例,各类人员都大致相近,分别为30%、50%、和8%。这一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快乐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
那末,从哪里去寻找快乐呢?答曰:
其一是从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去寻找快乐。据报载,德国有一位退休老人。退休后,不甘寂寞,到一家图书馆打工。面对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海洋,他想年青时没能圆上大学梦,现在站在这科学殿堂的门口,何不跨进去敖游一番呢?于是他85岁时开始上大学,经过15年苦读,90岁成为硕士,99岁成了博士。在他的岁生日的庆典上,当那些忘年之交的年青学友们问他的人生之道时,他说:“因为心系学习,脑子里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快乐,没有苦难!”这位老人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从而充实了生活,延续了寿命。
其二是从创造中去寻找快乐。早几年,英国一家报纸曾以“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为题,进行过一次有奖征答比赛。结果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完成,自己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难病人的外科医生……
结论只有一个:快乐就在创造之中。
其三是从淡泊中去寻找快乐。高官厚禄,帝王将相,快乐不快乐?不一定快乐。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就曾经说过:“我于胜利与和平之中,统治全国达50年……我一生中纯粹的幸福生活,总共只有40天。”百万富翁,酒醉金迷,快乐不快乐?不一定快乐。君不见那些大款们挥金如土的潇洒背后,所面对的却是醉生梦死,精神空虚的熬煎吗?真正的快乐在淡泊中。淡泊是一种疏于名利,清于物质生活的高尚的情趣:名誉算什么,寂寞身后事;金钱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中只要不为名利所累,心中便永远有一片天籁,一片快乐。淡泊中的快乐俯拾皆是:朋友的一声出自内心的祝福,恩爱夫妻的一个深吻,娇儿绕膝,天伦叙乐,朝晖夕霞,明月清风……都会给我们淡泊的人生,带来无尽的快乐。深刻的思想,塑造淡泊的人生,淡泊的人生永远充满乐趣。
其四是从苦难中去寻找快乐。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苦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苦难。一个具有积极乐观人生观的人,敢于笑着面对苦难。唐僧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了真经,成了正果;美国有个百万富翁叫马尔克姆.福布斯,工作之余,驾着热气球横跨美国,骑着摩托车在原野上飞驰,人们都说他这是无谓的冒险。他说:优裕的物质条件,风平浪静不算生活,有困难、有危险才叫生活,生活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去克服困难,去排除危险。排除了困难,排除了危险,就会感到其乐无穷。中国人民最敬爱的小平同志,年青时,历尽千辛万苦,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参加革命后,在白色恐怖下,在枪林弹雨中,戎马半生;政治生涯中三起三落,受尽了人间的苦难,走过了人生的坎坷,但是他始终是乐观的。他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斯主义者的情怀,笑着面对生活,把坎坷、困难、痛苦和折磨,统统化作快乐的原料,充实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成就了事业,赢得了长寿。
朋友老张
小时候,喜欢读古典小说,对小说里那些真挚的朋友和友谊,比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鲍叔牙与管仲、喻伯牙与钟子期等等,那种两肋插刀、生死之交的友谊,常常感动得泪湿青衫。长大后,便十分重视友谊。总想在人生的旅途中结识几个称得上朋友的朋友。但是常常事与愿违。
小说中说,好朋友,都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而首先就应当是有难同当。当年在“广阔天地里”,物质条件很差,知哥知妹们相处十分融洽,谁个有难,大伙儿一起帮,谁回城里拿来一点好吃的,人人有份。从农民那里偷只鸡,或者打只狗,大锅煮,大伙吃……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只差大秤分金银了,称得上是初级共产主义。当时从心底里认为找到了真朋友。后来发现,错了!能够共患难,并不见得就是真朋友。当时社里有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按条件,我和一个相处得十分好的朋友,最有希望被选送。我还在傻乎乎地准备推让,我的那一位“好朋友”却通过送礼拉关系,已经捷足先登了。当我知道了详情后,他竟若无其事对我说:“朋友再好,也不能把自己的前程送人呀!”也在那时,和我相处得最好的一个女友,也是我为她出傻力气最多的一个女友,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只差洞房花烛了。但是,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送回城里后,没多久她就投入了一个官儿的怀抱。后来,听她和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年和他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时过境迁,现在当然要讲实惠罗!”
返城后,进厂当了工人,开头大家都差不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同窗呀,好友呀,少说也有一席。后来,由于我勤学苦干,我的工时遥遥领先。混成了一个小小的工段长。评了两次厂级先进。于是,突然之间我便成了众矢之的:
“好处和实惠都叫这小子得了,我们只不过是为人作嫁而已。叫他一人干去吧!”同窗们、朋友们如是说。“这老兄占了茅坑不拉屎,看来没有我们弟兄们的出头之日了”年青的徒弟们如此说。男人们说你管得太紧,女人们说你不照顾她们……最后只有辞掉这本来不是官的官帽了事,没有了官帽,当不了先进,一切也就平静了。
已到“知天命”之年,自认为今世难逢一知己,却得到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就是我们工段里的老张。在我红得发紫的时候,他远远地避开我,在我遭受挫折,感到人情如水,世态炎凉的时候,他接近我。他对朋友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说,能玩在一起,不算朋友,就像两只狗一样,他们在一起嬉戏打闹,看上去很友好,其实不然,你只要丢过去一块骨头,他们立即会呲牙裂嘴,怒目相对地去争抢这块骨头。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友谊,也算不得友谊,一旦共同利益不存在了,友谊也就烟消云散了;互相利用的友谊也不是真正的友谊,一旦对方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友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他说,真正的朋友,是高尚境界里心灵与心灵的倾诉;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他们随时准备给对方以竭尽全力的帮助,而从不考虑回报。
美哉,高论,美哉,老张!我所面对的老张,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朋友,和他在一起,确有高山仰止、如临清风的感觉。
生活告诉我,交友首先在于识友。在于以心换心。如今,我已有了几个莫逆之交的好友。自慰之余,感慨系之:朋友不在多,而贵在知心!
谢恩
一个雨天的傍晚,防盗门上传来了一阵轻轻的敲击声。我打开门一看,是一个背着背斗的后生。“请问您是关邑先生吗?”后生怯怯地问。“是的,我是关邑!”“您曾在兴华厂工作过吗?”“是的,40多年前我曾在兴华厂工作过。”“61医院普外科六病室住院做过胸外科手术吗?”“做过。”三问三答后,后生便口称“恩人”,纳头便拜。后生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我不知所措,我赶忙扶起他,请进屋内。原来青年是奉老母之命,前来谢恩的……
这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61年,我从大学毕业,分到兴华厂任技术员。因患先天性心脏病,要作开胸手术,医院。进入病房第三天,新来了一个病友,因患严重的出血性胃溃疡,已经四五天没有吃东西了。输过液后,医生再三叮嘱千万不能吃东西。病人口干舌燥,饥饿难忍,苦苦哀求妻子给他一点吃的。妻子反复安慰,坚决不给。病人便趁妻子不注意偷喝了她的半碗面汤,结果抢救无效身亡。妻子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加上她已经身无分文,连丈夫的尸体都无法运回去,处境十分悲惨。
那时,我是公费医疗,身上带着刚领到的58.5元的当月工资。见此惨状,心怀恻隐,便留下尾数8.5元作零用,将5张“大团结”悉数塞给了那位大嫂,大嫂叩头相谢,接过钱便匆匆打点丈夫的丧事去了。
一周后,我的开胸大手术刚作完,大嫂风尘仆仆地赶来了,背斗里装着一只鸡、50个鸡蛋和一瓶麻油,她是来谢恩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奇缺,一个鸡蛋5角钱,而且有钱无处买。加上远离故土,身边更无亲人,大嫂送来的这些滋补之物,真是雪中送炭,使我术后得到了补养,身体很快康复了。
当时我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而且身上也没有钱,只好干得了大嫂这份贵重的馈赠,心想日后再好好谢恩,但大嫂只告诉我,她丈夫姓刘,是北郊人,后会有期,便背上背斗走了。
出院后,我曾多次去北郊,都没有找到这位大嫂。但她却从医生那里问到了并记住了我的姓名和单位。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年过古稀,三世同堂,但岁月没有磨去她的记忆,她仍然铭记着我的那次小小的施舍,她自己多次寻找未果,却叫她当年的遗腹子--刘乐平,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我现在的住址,再次上门谢恩。
四十多年来,我三易其厂,五次搬家,他居然找到了我,真是难为他了。乐平却说,母亲讲了,她已年届古稀,来日不多,必须在她有生之年,找到恩人好好谢谢恩,否则她会感到终生遗憾的!
平心而论,真正要谢恩的应当是我,而不是她。如果当年没有大嫂送来的那份千金难求的厚礼,那些难得的营养滋补救命之物,我哪能康复得这么快,这么好,也许就没有现在这样硬朗的身体,也许早已离开人世了。“滴水之情,涌泉相报”,于是第二天,我提着礼品包跟刘乐平侄儿一起赶往北郊……
作者信息
姓名:郑桂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jj/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