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猝死,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

在美国,每天大约有人发生猝死,每年猝死者高达40万-50万人。在中国目前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

以14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6万/年。

这些年,关于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猝死为什么呈年轻化趋势?

猝死这个词,你必须懂

我国每年有50万人突发心脏疾病猝死,令人遗憾的是,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且越来越容易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功能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就可能发生猝死。

那么,什么是猝死?

一般认为,猝死是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人,无明显外因,非创伤也非自伤,自然发生的、意料不到的自然死亡。

哪些因素易导致猝死

01

抑郁:

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或常年处于抑郁、焦虑情绪的人易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

02

打鼾: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的时间一次超过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03

嗜烟酗酒: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饮酒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04

久坐:

长期上网属于静态性动作,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下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就可能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05

熬夜:

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当时没有获得及时抢救,易发生猝死。另外,长期熬夜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06

过度劳累:

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易导致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07

生活压力大:

生活压力大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可诱发冠心病,甚至导致猝死。

08

肥胖:

肥胖大大提高了发生心血管病意外的概率,肥胖人群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人猝死前的五大征兆

1

身体疲劳

长时间的超负荷运动、工作等,其实是对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折磨,易引发一些疾病,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2

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3

憋气和嘴唇发紫

久坐或长期站立易使血液循环不畅,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警惕。

4

情绪激动

长期精神紧张、心神不宁、情绪较为激动,要警惕猝死的发生。

5

头晕

如果经常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是在进行剧烈运动以后出现头晕,要格外警惕猝死的发生。新闻中常有跑步等运动时运动员、学生等猝死的现象,这些都是因为本身有一些基础的心脏疾病,却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疗,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负荷短时间内急剧加重,心脏不能耐受,而造成的致命性的损害。

防猝死六大关键词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若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调整好情绪,就有可能降低发生猝死的概率。

01

不熬夜

生活没有规律、常熬夜,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猝死。

02

心态好

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应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03

戒烟酒

大量饮酒和吸烟易损伤心脑和大血管,也会诱发猝死。

04

会“赖床”

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魔鬼时间”在凌晨到上午10点,所以有心脏病的人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身,晨练要格外注意,切勿太早,运动强度要适宜。

05

不贪凉

老人夏天贪凉吃冰冻食品,易导致血管突然收缩,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06

饮食淡

一方面保持清淡饮食减少盐油摄入,减轻心脑血管负担;另一方面增加膳食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加重心脏负担,诱发猝死。

必须学会的急救措施

倒地5分钟内,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必须按以下急救流程进行现场急救和呼救。

注意事项?

A

开放气道

抬头举颏法和托颌法。

B

人工呼吸

口对口: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松口、松鼻→气体呼出,胸廓回落。

C

胸外心脏按压

胸骨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一手置胸骨正中,另一只手叠加之上,手指锁住,交叉抬起,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

频率至少-次/分,胸廓下压至少5-6厘米,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本期专家

郭涛

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急诊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英国布医院访问学者。学会任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医院学会感染检验与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辅助感染防控与抗菌药物管理学组副组长、江苏省急诊医学会危重病学组青年委员,江苏省中西结合灾难医学会青年委员,南京市急诊医学会青年委员,医院急危重病抢救小组秘书。年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评为“南京市十佳医生”,“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发表医学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参编医学专著2本。作为主要申请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完成省中管局课题一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研北京协和医学基金-睿E(睿意)急诊医学研究专项基金一项。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总策划:王岽、董玲

原标题:《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114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