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广东阿叔装上首批国产人工心
59岁广东阿叔装上首批国产“人工心”
据估算,我国目前有万名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接近百万名。对这些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心脏移植,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80%至90%,10年生存率可达70%。
然而,我国每年可供心脏移植的供体仅有例到例。心脏移植供体稀缺,导致许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在等待中离世。
近期,国产首款“人工心脏”(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在全国陆续开展30余例,其效果如何,能否给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心”希望?南方+记者采访了中医院的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该团队于日前为59岁的梁叔(化名)成功装上人工心脏。
医生为梁叔查体
“极易猝死”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去年10月,梁叔来到中医院求医,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的他在优化药物治疗之后仍然浑身无力,反复受心衰发作的折磨。
经胸超声检查,医生判断他存在“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左房内径45mm,左室舒张末径57mm,左室射血分数降低(22%),极容易猝死”的情况,整个左心功能低下,普通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的作用已不大。
中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郑俊猛介绍,像梁叔这样的案例,在以往治疗中通常只能依赖心脏移植获得新生。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虽然技术成熟,但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需要等待合适供体,患者不仅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配型,还需寻找体重相当的心源才适配,很多终末期心衰的患者病情危重,很难熬过漫长的匹配过程;二是需要远期维护,心脏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对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合适的供体心脏并未出现,梁叔的情况却持续恶化,已然“等不起”的他和家属决定接受治疗团队的建议,尝试人工心脏植入术。1月10日,郑俊猛团队为梁叔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及右冠状动脉搭桥术。
郑俊猛介绍,这次为梁叔植入的国产人工心脏是一个可以替代心脏工作的装置,装置的离心泵部分植入体内,放在心脏以外,一端连接心脏,另一端通过一根人造血管缝合在大动脉上,替代心脏收缩吸出血液后,再泵出输送至全身。以梁叔身上的人工心脏为例,目前设定的转速为每分钟转,可换算成约3升的血流量,占正常心脏泵血能力的60%左右。
植入体内的离心泵(模型)
人工心脏植入体内后,还要从患者腰部穿出一根电缆,一头连接着离心泵,另外一头连接着一台3公斤重的体外控制器,这既是调整参数、观察人工心脏工作情况的“显示屏”,也是提供电力的“充电宝”。
体外控制器和备用控制器
体外控制器和备用控制器
人工心脏植入后必须时刻保持运转,且各项数值都已被设定,梁叔不需要自主调整,但要定时通过显示屏观察剩余电量。护理团队介绍,在室内时,梁叔可将体外控制器接上电源使用;如果需要外出,控制器上装有两块电池,加起来可提供12小时左右的续航时间;万一电池出现故障或者无法充电,控制器的内置电池还能提供2小时的电力。
部分患者最终可摘除人工心脏
术后当晚,梁叔就在ICU里清醒过来,术后第二天可以正常进食,术后两周左右恢复良好,转出普通病房接受康复治疗。如今,他的身体条件已达到出院标准,正在院内学习收纳、使用人工心脏体外控制器及更换电池等,熟悉带着机器一起的生活。
该院副院长陈样新介绍,当前人工心脏技术已成熟,患者在做好定期复查的前提下可终身使用,国际上已有装上人工心脏存活超过10年的案例。
部分需要心脏移植、正在等待合适供体的患者,可以装上人工心脏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度过等待匹配的时期;部分非器质性病变患者,可通过中短期植入人工心脏恢复心脏功能,后期逐步调低人工泵头的血流量,甚至可摘除人工心脏恢复心脏自主泵血功能。
随着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成功开展,中医院成全国首批完成人工心植入中心,同时也是广东省两家既完成心脏移植又完成人工心脏植入术的单位之一。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介绍,此次人工心脏植入是该院在心衰治疗领域的全新探索,一直以来,该院心血管内科、外科强强联合,通过优化药物治疗(GMD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左束支起搏(LBBP)、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二尖瓣钳夹(TEER)、ECMO、双室辅助、心脏移植、人工心等手段开展终末期心脏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梁叔可以带着体外控制器行走
梁叔与家人向医护团队送锦旗
人工心脏技术已三次迭代
人工心脏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全球人工心脏技术共经历了三代技术路线的演变创新与发展:第一代搏动泵体形较大,其产生的血流与人体心脏搏动产生的血流类似;第二代轴流泵只比拳头大些,但产生的血流不能模拟人体心脏搏动产生的血流。
目前使用的第三代离心泵,其体形进一步缩小,在运行过程中机械摩擦较小,能尽量避免摩擦产热导致的血液破坏,产生的血流类似人体心脏搏动产生的血流。
郑俊猛介绍,此前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拥有人工心脏的成熟技术,我国尚无同类上市产品。此次手术所用的首款国产人工心脏属中日合作的产品,具有“低转速、大流量、易产生生理性脉动血流”等物理特性,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以显著降低人工心脏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风险。
目前,国内还有数款人工心脏产品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将有更多手术选择。
钟哲
徐昊
许舒智
黄睿沈丽娜程颖
钟哲;徐昊;许舒智
广东健康头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1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