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0末的集邮成长经历有感触,有多少
一个70末的集邮成长经历-有感触,有多少是同龄的?
声明,转自网上论坛,作者道天,因自己是同龄人,看了有感触,故转发。
一、初涉集邮,遭受“小伙伴”打击
我在一个南方小城市长大,父母是普通工人,再往上溯一辈是农民,所以没有任何集邮家传,完全是自己一点点积累、摸索起来的。我初涉邮票是在小学二年级左右,当时我舅舅刚退伍回来,他特别喜欢我,就把自己当兵时积攒的多枚JT信销票都给了我。现在回想起来,有西厢记、白国歌、奔马、脸谱、拱桥等等。当时还没有“集邮簿”的概念,我把这些邮票夹在一本软皮抄里,没事就爱向小伙伴显摆,结果出事了。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到我家里做作业,做到一半别的小孩喊我出去玩,于是我就出去了,后来回来时小伙伴还在家中。那时大家住的是家家户户挨着的平房,邻里关系特别纯朴,那天因为没有拿出邮票来看过,所以压根没往那方面想。过了一段,想向别的小朋友显摆时,发现找不着了邮票,结果还挨了爹妈一顿骂,只好自认倒霉。过了大概半年多,有一天我去这个邻居小伙伴家里玩,发现他家墙上密密麻麻贴了一墙壁邮票,和我丢失的一模一样。我当时就质问他,但那个小孩咬定是他家长辈给他的,重样也很正常。我这个人小时候笨嘴笨舌的,又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只好悻悻然离去,以后就和这个小孩绝交了。后来我想,那天那个小孩肯定是中途把我邮票拿出来带回家(因为之前他在我家看过邮票,知道我放在哪里,而且又没有上锁),再返回来做作业的。过去很多年了,倒是没什么什么可记恨的,只是可惜他把邮票当墙纸,实在暴殄天物。我初涉邮票,就这样以遭到毁灭性打击而收场。
二、最大的遗憾:和猴票失之交臂
小学三年级时,在一些高年级同学带动下,我开始正式踏上集邮的道路。我家所在的小城虽然是个地级市,但没有什么正经邮市,只有一个卖邮票的邮局营业所,门口有时有几个老头摆摊。那里离我家有4公里左右,走路单程1个半小时,那时没有公交车,我家里也没有自行车,我去邮市通常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上街时,或者就找几个集邮小伙伴一起去,来回都靠两条腿,路上还舍不得买水买冰棍。现在的小朋友生活条件太好了,可吃不了我们那时候的苦吧。
我集邮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及时买猴票。80年代中期我父母的月工资才40-50元,每个礼拜能给我1到2元钱已经很难得了。我拿着这笔钱初到邮市,一心只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邮票。第一次看见猴票是在邮局门口老头的集邮本,价格是8元钱,我当时吓了一跳,觉得老头凭什么卖那么贵,涨了倍呢!而且这个红扑扑黑乎乎的猴子也不好看。邮局的玻璃柜里也放着猴票,但就是不肯8分卖给我,说那是“展品”,我于是把每周2元钱都拿来买邮局平价出售的2毛8一套的人物票了,什么贺龙、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还有什么农民运动会、今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系列啊,前后买了一大堆。花的钱加起来早超过8块了,可惜就是没有买猴票。到90年代中期,猴票涨到多,到0年前后,邮市低潮时到过,却一直没买,眼睁睁看着它一路跳过、、、00的坎,总觉得那是瞎涨上去的。后来涨到10了,看样子还有涨的苗头,担心一辈子也买不起猴票了,虽是工薪阶层,却也咬咬牙买了。可自打买后这猴票就再也涨不动了,反而往下掉了些,只能怨自己从一开始就犯了战略性方向错误。有时和爹妈聊天时,还会开玩笑似的抱怨几句,问他们当年为什么不知道买几张猴票。爹妈说,那时候的钱根本就不够花,小时候想给你多买点肉补补身体都发愁钱从哪来,又是庄户人家出身,哪懂什么集邮,又哪知道以后会卖那么贵?你这叫事后诸葛亮!
呵呵,话说的既有理也没理。为什么呢?因为我妈一个同事,也是工人,可是人家就有眼光,在原始成本极低时买了上百枚猴票,留到后来,给他儿子在当地买房和娶媳妇的钱都是从这里面变出来的,那真叫有战略眼光啊。再说了,老爸你那时整天迷着钓鱼,买自行车的钱,买渔具的钱,加起来可也不少了吧。当然,做子女的也不能和爹妈太较真了。
早期集邮比较有成就感的,是前后历经十年,集齐了一套齐白石小票,里面新票、盖销、信销都有。要知道,最早时我既不懂志号,也没有任何工具书,完全是凭着感觉风格相似,在小地方沙海拾贝一般慢慢凑齐的,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这种集齐的乐趣。这是土豪们一掷千金所体验不到的穷人的快乐。还有一套邮票是西游记,是初二时爸爸第一次带我出远门,在上海南京路上的邮票公司门口买的,现在仍留在我的邮册里。说来挺神奇的,在我参加工作之前,老爸带我去过哪些重要城市,那里都会和我后来密切有缘,比如上大学、工作、成家。
三、我所经历三次集邮热
改革开放以来,有三次集邮热,分别是年、年和5年三波。这三次我都赶上,当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因为我始终只是个集邮者,没有倒腾过邮票,没有获利也没有受伤。
年那次,我刚集邮一年,当时国人缺乏投资渠道,所以炒邮票成了人们发财的一条捷径。记得国家发行了巨量的龙年生肖、熊猫等邮票,把这波热潮打了下去的。到整个90年代前期,邮市都是半死不活。那个阶段的邮票,如毛竹、龙门石窟、民主人士等,在我看来都也是丑的要死,比起早期JT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真不知中国人民邮政是吃什么撑的。
读初二时,我用从牙缝里剩下来的钱向班上一个同学买了一套奔马,印象中花了20元,比市场上便宜几块钱,是这小子从他老爸的集邮本里拿出来换钱花的。对这样家里条件好又败家的家伙,我这种屌丝真是羡慕妒忌恨样样心态都有啊。过了一个学期,这小子居然又来找我,要我把邮票还给他,他原价还钱给我。我很喜欢这套邮票,自然不愿意,可他说他老爸发现了,邮票拿不回去就要揍他,我一听就心软了,加上我是学习委员,要关心帮助同学,所以这套奔马在我集邮本里暂住了一个学期后又“奔”了。后来听别的同学说,是因为这套邮票涨了一倍,这小子反悔了,于是找了个借口向我要回。哎,难怪从小到大老师都说我是个老实的好孩子呢。
不光老实,其实还很内向胆小。记得年发行了三国第一组,小型张叫千里走单骑,当时很热门,3元面值转手到市场上就能卖十几块。那一年我用一套抗美援朝纪念的新票和一个比我大的小孩换了他的邮票预订证,办那个预定证大概要5块钱,和那套邮票价值差不多。有了预订证,就可以平价买当年的邮票了。可是我拿着预订证,到了邮局门口却不敢进去,壮起胆子走到柜台上,还是没敢说我要买邮票,因为我怕邮局卖邮票的阿姨说,这个预订证不是你的,你是坏小孩,我要告诉你父母和老师。其实这个预订证是无记名的,售票员只认证件不认人,而且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预订证的所有权已经让渡给我了。邮友们可能觉得楼主我当时太胆小了,但那种紧张甚至恐惧确实无比巨大,现在想来仍印象十分深刻,并为之羞愧。我的内向可能与我父母过于严厉有关,他们对我期望很高,但是没有在家里创造宽松沟通的环境。我有什么心事、困惑都不敢和他们讲。包括我的青春期困惑焦虑。初中时喜欢上一个漂亮、成绩好的女生,她的眼神和笑容常带给我电流流过心脏的感觉。但我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告诉她,因为怕被别人说是坏孩子,怕被父母训斥。现在这个女孩早已作他人妇、做他人母,我的心里始终对没有向她告白感到遗憾。如果有机会碰到她,我想我会告诉她,那时全班成绩最好、又最老实的那个男生喜欢过你,这句话他等了二十年,只是想告诉你一声。对了,那个预订证在那次失败的邮局经历之后被我扔了,那件事带给我的是记忆深处的憋屈和挫败感。(感觉就像是在说我)
年,我已经在读高中,那时考大学的压力很大,觉得集邮没啥意思,看着邮册里那一大堆不值钱的低端丑票,想到猴票越来越贵,心里更堵,就把一多半邮票送给了某个死党,回报就是放学路上他请我吃了几次烤串,打了几回街机。我想,以后集一些精品欣赏就行了。当然,那时候心里的“精品”也只是老头地摊邮册里一些74—82的JT而已。
年,我已经在南方一所美丽的城市上大学了。那一波集邮热是由香港回归题材带来的,记得一个金箔张的邮折最高炒到上千,桂花无齿也卖过很高。红军邮也很火,很短时间就从十几块涨到一张,上海浦东小型张也涨了十多倍。基本上谁能拿到货,一夜之间就会财富翻几番。大学时我对集邮已经不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