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宝心脏的一个小秘密

今天和大家说个小众话题。说它小众,是因为只有1/4的宝宝和它有关。

但它也可能和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有关。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藏在自己心里的小秘密。至少我,在1个月前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而我对它的了解完全是一个巧合。

最近又是流感季节,医院里挤满了贴着退热贴的宝宝。我亲戚的2岁宝宝也中招了。她病得很重,被留院一周。然后鬼使神差的,医生让她去做了个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她一家人收到了个难以接受的沉痛打击。

还没做完彩超,医生就小声的告诉亲戚,“这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当时是妈妈和姥姥陪着小女孩去做彩超。姥姥听到医生的话,立即瘫在墙上,然后掏出几颗救心丹含在嘴里。小女孩的妈妈也急得立刻哭了。估计是医生看到她们反应太大,马上安慰,“不用太担心。可以尽快给孩子做介入手术,很安全。医院经常有孩子做。手术才半个小时,一周就能出院。”

虽说医生的话让一家人宽心不少,但大家还是挺着急,毕竟要做个心脏手术。他们立即托关系带宝宝去医院确诊。因为他们知道我了解一些和孩子营养发育有关的知识,所以亲戚也向我打听相关的信息。

接到了亲戚求助,我立刻帮她查了些国内外的资料。没想到在过程中我发现了个小情况,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关于心脏的小秘密。在说出这个小秘密之前,请允许我先说完我亲戚家宝宝后来的情况。

要先和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房间隔缺损。我们的心脏都有左右两个心房。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有一层隔膜,叫房间隔。

正常心脏,左右心房间由房间隔完全隔离开

(图上的左右,正好和我们的左右相反)

房间隔缺损是指,在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多了一个异常的孔。这个孔让充满氧气的动脉血和缺氧的静脉血在两个心房之间形成了不正常的分流,会让身体缺氧并且增大心脏和肺部的负担。久而久之会引起心脏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最常见的房间隔缺损,继发性房间隔缺损。通常左心房的血液会流向右心房(红色箭头所指的方向)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也是症状最轻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面积小的缺损在幼年时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多人到20岁后才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病。如果亲戚等到宝宝长大后才发现病情,可能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还真要感谢这次流感和医生们。

不久之后,亲戚家的宝宝被带到医院之一,医院。一位专家看过孩子之后给了建议:

孩子的房间隔缺损不到6毫米,比较小,现在对孩子没什么影响。并且孩子的年龄也很小,刚两岁。随着孩子的发育,缺损可能会自己长好。家长可以每年带孩子去做一次彩超复查,看看缺损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如果6岁时缺损还没有长好,再考虑做介入手术。

听完专家的建议,亲戚一家人如释重负。虽然他们还惦记着每年要做的彩超检查和6岁时可能要做的手术,但宝宝和大人们的生活总算回到了正轨。

关于专家的这个建议,我也帮他们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解释:

年奥地利维也纳医学院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他们对到年间被诊断为单纯房间隔缺损(缺损4mm,无明显临床症状,无其它心血管畸形)的个患儿做了病例跟踪回顾。

这些患儿的确诊年龄平均是5个月(从0月到13.9岁不等),其中女孩个,男孩67个。他们被根据缺损大小分组(4-5mm,6-7mm,8-10mm,10mm)。

在总计3.5年的跟踪观察后,

62%(个)患儿的房间隔缺损自然缩小到3mm以下,其中有34%(67个)患儿的房间隔缺损自然闭合;

21%(42个)患儿的房间隔缺损尺寸仍然大于等于4mm,其中18%(36个)患儿需要进行开胸手术或者介入封堵治疗。他们主要是确诊时缺损大于8mm的患儿。

这项研究指出,小于8mm的房间隔缺损有可能会在幼年时期自然闭合。类似的学术研究在美国和印度也有,并且结论都很相似。

国内医学教科书里的观点也和上面的结论差不多,并且建议无症状的小面积房间隔缺损可以等到5岁左右再做手术。

这件事之后,我特别想把上面的信息分享给更多人,因为房间隔缺损是很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它的发病率大概是0.07%,每年都会影响几万人。

要感谢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90%的房间隔缺损能通过介入治疗封堵。它算是一种没那么可怕的先天性心脏病。所以再遇到身边宝宝被诊断为房间隔缺损是,我们大可以告诉他的家人,“别太着急,先听听专家的意见。”

这里还要补充一句,上面提到的那位彩超医生的建议,“尽快做介入手术”也没有错,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总体治疗原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但相信当任何一个家长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会去寻找对孩子最佳的治疗方案,所以真的应该多找找资料多、问问专家。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技术和远程就医这么发达,能找到的资料,能问到的专家比前些年多了不知多少个数量级。

亲戚家宝宝的案例说完了,现在就说说我的那个小发现:在国内外的医学资料里,房间隔缺损包括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卵圆孔未闭(PFO)。

右心房的血液通过卵圆孔少量分流至左心房

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虽然它是房间隔缺损的一种,但它的发病率却没有计算到房间隔缺损的总体发病率里。因为它的发病率实在太高了。根据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统计,卵圆孔未闭的发病率是25%,也就是4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有卵圆孔未闭。

回想一下,咱们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大概40-50人。那么每个班里就可能有10个卵圆孔未闭的同学。如果它真是病,是不是有点可怕?

其实,国内外的很多医学资料都没有把它当成病来看待。因为卵圆孔是胎儿期的正常生理特征,每个宝宝没出生之前都有。只是有1/4的人在出生后没有闭合。

虽然卵圆孔未闭也能造成心房之间的血液分流,但它基本不会让身体缺氧,也很少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它是相对安全的。只是近些年一些医学研究显示它与中年后的中风有一定关系。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卵圆孔未闭不是病,基本不需要手术纠正。

大家可能很难接受这个现实——在我们身边,每四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的心脏里比其他人多了一个洞。

既然它这么普遍,我们就应该科普一下。如果以后你再听说身边的谁谁谁心里多了个洞,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要说。根据一些国内资料,我发现国内有一些卵圆孔未闭可能会被误诊为其它类型的房间隔缺损。所以当身边的孩子被诊断为小型的房间隔缺损时,你可以说“别太着急,先听听专家的意见。”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最新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18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