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一剂麻药关系手术成败

——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松杨教授

有一群人,

他们在神秘的手术室内工作,

无论昼夜交替,四季更迭。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是外科手术医生的好助手;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付出,

是手术刀下病人的守护者。

他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

更是解除痛苦的天使。

他们是可敬可爱的麻醉医生。

在赞叹主刀医生技艺精湛的同时,

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麻醉医生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有了至关重要的麻醉医生,

外科手术才得以突飞迅猛地发展。

他们是外科手术腾飞的“甲板”,

更是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10日,

医院手术室,

目睹一台接一台的手术,

感受麻醉医生于松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倾听麻醉医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十余年来,于松杨一医院麻醉科工作岗位上。无论是从普通的麻醉医师,还是后来担任麻醉科副主任、主任,乃至副院长,他都一如既往地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作为麻醉医师的力量,为一例例外科手术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并带领全科走上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一份天职他甘做幕后英雄

年7月,于松杨从滨州医学院毕业,开始了自己医生生涯。他医院,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后,因为表现优异,次年10月就被医院麻醉科成为一名专职麻醉医生。

“当时,一位卫生系统的领导跟我谈话征求意见时,提醒我麻醉医师基本没有多少发光出彩的机会,充其量就是个‘无名英雄’。”多年过去,于松杨回首这段经历时语气淡然。在他看来,无论是从事麻醉工作还是临床外科专业,其工作的本质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服从安排,成为一名麻醉医生,并且一干就是34年,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现在年过半百的学科带头人。他见证了麻醉科室的成长。对比多年来麻醉事业的发展,于松杨直言,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尤其现在的工作条件比当时要好上不止多少倍。“医院里只有3位麻醉医生,我是第4个,我们人手少,经常需要值夜班,并且一值就是一个星期,非常辛苦,因此有同事戏言,干这种工作谈对象都困难。”于松杨说,麻醉科工作性质特殊,且不被常人所了解,一天24小时,一年天,他需要做到的是随时待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的做好每一件事,服务好每一位患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送来的病人情况有多紧急,我们的神经一刻也不能放松。”

“那时候给病人实施麻醉的手段比较落后,用药的剂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监护措施等都要靠人工凭经验来掌握。如今,医院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越来越多先进设备的引进,我们已实现了麻醉设备智能化、麻醉用药数字化,不但降低了麻醉医师本人的劳动强度,更保障了病人手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以及手术安全。”不过即使麻醉设施与技术手段再发达,最终也离不开人的操作。每天早上不到7点,当别的同事还在上班路上的时候,于松杨就已经踏进了办公室,提前为一天将开展的工作做准备。于松杨说,现在,医院一天手术量约七八十台,要为每台手术保驾护航,这对麻醉科及手术室的全体人员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而早一点进入工作状态,就将为后续的其他工作的开展赢得更多主动。

麻醉关乎生命并非“打一针”那么简单

说到麻醉医师的工作,很多人就会简单地认为,不外乎就是“打一针、睡一觉”,麻醉因此被视为一种如何让人睡着的艺术。对此,于松杨解释,麻醉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麻醉医生的业务范围很广,除了人们熟知的手术室麻醉,还有手术外舒适化医疗,像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检查等,而手术室麻醉也不仅仅是“打一针”,它需要进行术前评估、术后镇痛,术中要一直守在病人身边,持续给予麻醉,以维持麻醉状态,这有可能需要“打好多针”。特别是对幼儿、老年人以及脑心胸外科手术而言,麻醉医师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就更大。

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手术安不安全,手术医生的技术高不高,极少有人能意识到麻醉的重要性,患者全身麻醉时是失去自主呼吸能力的,手术中患者的呼吸是由呼吸机来控制,基本的生命体征都会在呼吸机旁边的监护仪上显示,而这些仪器的管理全都由麻醉医生掌管,他们需要静观默察这些数值,监护仪发出的异响更是让他们全身紧绷。而且在手术中需要不断地查看患者的状态,及时调整各种用药,保证患者处于最佳状态。不仅要在手术中让患者“睡着”,更要保证患者手术后能安全苏醒。

手术是全麻还是局麻,以及用药剂量,都要根据手术性质,患者的病症、体重、年龄、耐受程度等来决定。“在手术安排出来之后,我们会先查看病人的病例和检查结果,之后再去看病人,经过查看及提问判断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拟定麻醉方案。手术当天提前到手术室准备好药品、器械等。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后安抚病人情绪,一切就绪,核对情况之后才开始麻醉”于松杨说,尤其是麻药剂量,要求精确到毫克、甚至微克。对患者而言,麻药剂量少了,起不到麻醉效果;反之过量,则会危及生命。

不断学习更好服务于患者

“只要有机会出去学习我都会出去,不论是学术会议,还是各种培训,我都会努力争取。有人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依仗老资本就可以混饭吃,没必要东跑西颠那么累的到处学习。可我不这么看,我只要在麻醉科呆一天,我就要保证自己的麻醉理念永远是走在国内甚至世界前列。因为我身后站着的是一个科室团队,我这个领头的都不要求进步了,怎么去要求别人?”

于松杨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对最先进的麻醉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履行麻醉医师的职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有这么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于松杨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他明显地感受到麻醉医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而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更给了他继续不断前行的力量。“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永不止步努力使科室发展走在前列

“作为一名称职的麻醉医师,最基本的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要勤奋……”于松杨感慨说。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于松杨利用外出进修的机会,利用参加国内外高层次麻醉专业研讨会的机会,虚心向业内专家请教,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经验,在省内较早地开展靶控给药,注重麻醉质量控制,在省内率先实现科内仪器统一品牌、统一质控,有效降低了麻醉风险。

年,他发起成立威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为全市麻醉行业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麻醉科主任带领业务团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于松杨兼任滨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麻醉质控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威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威海市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种职务,先后在国内期刊发表了论文20余篇,获得威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三项获二等奖、两项获三等奖,每年组织烟威地区麻醉研讨会,聘请国内著名麻醉专家进行讲座研讨,以促进半岛地区麻醉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于松杨来说,医院就相当于他的家。他热爱这个家,也努力为这个家的建设发展发光发热。在年竞争上岗麻醉科副主任的时候,于松杨就提出了航母计划,他给麻醉科的定位是安全、稳定、高效,要成为保障临床医生手术的“航空母舰”,让临床医生在麻醉科搭建的平台上放心大胆地为患者实施手术。于松杨说,下一步,他们的工作重点除了努力将麻醉科打造成省级重点学科,还要向国内最好的麻醉科靠拢;同时完善多院区麻醉一体化管理,注重亚专科建设,让团队中每个人在什么都会的基础上要有所专长;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有计划地去培养人才。将麻醉科作为转化医学的尝试学科,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为此,医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建议通过与威高集团及美国等方面的科研院所合作,在本地区建立实验室,分别对收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分组,根据多学科研究需要建立自己的标本库和数据库,以便更有利于日后的疾病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汇总。“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于松杨时刻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名言来鞭策自己。他坚信,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的改变。

如今,麻医院一级临床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业务水平基本已与国际接轨,已基本实现了麻醉设备智能化、麻醉操作可视化、麻醉用药数字化。已成为市级重点学科,省级重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核心科室。承担着外科(胸心外、神经外、胃肠外、肝胆外、血管外、骨外、泌尿外、小儿外)、妇科、产科、五官科等科室各种疑难病人的麻醉及术中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心、肝、肾移植术麻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冠脉搭桥和换瓣术的麻醉,嗜铬细胞瘤术的麻醉,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新生儿及高龄患者手术的麻醉,各种腔镜手术的麻醉,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多院区一体化的整合工作,提高科室全体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医院麻醉科成为半岛地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整体实力最强的专业临床诊疗中心。”于松杨对科室的发展信心十足。

来源:闪电新闻

往期经典回顾

人从众!荣成滨海国际热气球文化艺术节霸气收官

藤椒瓜子、芥末核桃......威海人你试过么?聚划算要花式卖空中国坚果产地

完美收官!为期两个多月的《梦回南海》大型实景沙雕光影秀闭幕

先睹为快!威海铁三官方宣传片发布

威海将上调供水价格居民用水第一阶梯每立方米上调0.45元

29秒丨摄像头记录威海文登龙卷风现场狂风肆虐草木被连根拔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94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