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台一站式解决心衰难题手术在浦东成功

    

同时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养护”+“急救”,一站式解决心衰难题。上海首台ccm+icd联医院成功完成,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周先生今年79岁,年发生过一次心梗,此后陆续安装了4个心脏支架,并在4年前接受了冠脉搭桥治疗。最近,他再次感到胸闷、气短,时不时还头晕、恶心,医院,找到了心内科主任许嘉鸿教授。

许嘉鸿介绍,检查后发现,周先生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27%,而正常值在50%以上,属于晚期心力衰竭。他说:“周先生一直在规范化药物治疗,然而,心衰仍然在进展并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这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出现心衰急性发作或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经过全面病情分析,周先生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症状的同时,实现自动除颤、预防猝死,提升生活质量。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好是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联合治疗。

据了解,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是一种新型植入式电子装置,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右心室间隔部,增强心脏收缩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相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它能在体外进行多次充电,减少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带来的更换手术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则能在监测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时,立即进行除颤治疗,帮助心脏恢复正常心律。

12月4日,经过术前精心准备,许嘉鸿教授团队首先从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一根除颤电极导线,随后又从右侧锁骨下静脉先后植入两根起搏电极导线。术中测试参数良好,手术耗时约2小时。

许嘉鸿表示,这一手术的难度在于: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导线,为了避免相互信号干扰,确保正常感知与起搏,电极彼此间距不能小于2厘米,对手术操作的要求极高。

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徐教授介绍,在心衰患者中,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属于心电图窄qrs波,以往,此类患者缺乏有效器械治疗的手段。如今,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的出现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患者中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

责任编辑倪莉琪

文字张琪吴瑞莲

来源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zy/11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