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中国第一位将机器人用于心脏外科手

点击蓝字   

高长青:千万不要忽视平时的锻炼,生活节奏要适度,饮食习惯加以改善,而且要经常参加运动。关键的一点,要劳逸结合。“不要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养命”。

笔者:您自己做得怎样?

高长青:惭愧!我父母亲70多岁才得高血压,而我现在就有了。主要是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每天除手术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11年来无论多忙我每天至少要做一台手术,有时要做上好几台。我觉得我存在的价值就是要给更多病人开刀治病。

笔者: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高长青:做医生这一行,一是要做好技术储备,心里才会有数,即平时要将每一例常规手术认真做好,积累经验,这样遇到特殊情况时才能够及时应对,要知道,手术台上,可是几分钟之内生死立判。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美国,做心脏手术的医生风险最高,挣钱最多,离婚率也最高。因为病人手术后医生还要观察术后的全过程。有一年我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术后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随时可能猝死,结果我们自己住进监护室,在患者床前守护了7天7夜,一共除颤48次,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有时,白天做完一台手术,晚上回家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手术方案,查找资料,做笔记,所有这些,都注定你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陪伴家人。

高长青(左一)

笔者:做心脏手术,是不是压力更大?

高长青:是的。我们的手术死亡率、并发率之所以极低,是因为我们严格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高度重视术前对病人的综合评估,也就是手术指征,究竟能不能做手术?该不该做手术?做,究竟怎么做?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手术准备要充分,包括术者和病人。手术方案必须严密,团队配合必须协调,对病人的检查必须全面细致。第三,就是术者的心态,保持绝对的心态平静。即使自己已经做了几千例手术,每一例都要当成第一例手术来完成。

笔者:说说您委屈的时候吧。

高长青:应该说是在留学的时候吧。那时候很苦,经常早晨4点多就起床,坐地铁,倒大巴,医院,准备5点半的病人手术。在国外,医生之间的等级观念很强,我是学临床的学生,就必须做临床大夫吩咐的所有事情,没有“No”,只有“Yes”。上级医生可以在一旁悠闲地吃早餐,我却必须饿着肚子准备这、准备那,心里很憋屈啊!不瞒你说,我30多岁的大男人,还真的背着人在房间里痛哭过。在国外,不相信眼泪,只看你的真才实学,所有的委屈都要变成更加刻苦学习的动力。

笔者:您现在正在做的重要事情是什么?

高长青:目前,我已获得了国家“”计划的重大课题万元资金,未来5年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此外,我还想集中精力将“达芬奇S”系统施行全机器人不开胸的心脏手术做大做强,在中国做出样子来。

编辑

穆薪宇

校对

刘美琴

在这里,我们感悟医学人文

在这里,我们领略医界文化

在这里,我们体会医者精神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fy/7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