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项通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奖,江苏军团

日前,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江苏军团”成果颇丰,共有39项通用项目获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在这些熠熠生辉的奖项背后,是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是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代名词,他们用实际行动为科学家精神写下鲜活注脚。王建国:建筑要解得了乡愁,看得见未来城镇建筑遗产具有多尺度连续、本体复杂广泛和环境多样的特性,因此,揭示城镇建筑遗产科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构多尺度整体保护理论和方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技术难题。王建国院士、崔愷院士领衔,由东南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共同完成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何借助多把“尺子”丈量建筑遗产?王建国对此有着独到理解。所谓“多尺度”,就是要把城镇、街区、建筑单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方式上则可区别对待。对于已经定级的建筑本体保护,可以直接把它当作博物馆凝冻起来保护或利用。但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的时候,单单保护物质空间和建筑形态是不够的,还要保护那个地区的迭代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场所文化价值。王建国说:“现在的城市不可能不盖高层建筑。我们能做的就是合理保持并引导城市形态增长的年轮梯度,处理好保护、传承、扬弃、发展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阶段下,我们在城市里应该在遗产价值判定基础上,提倡“应保尽保”。但这并非意味着一座新房子都不能盖,也不是城市里所有的老建筑都要“一刀切”地保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是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层次内容。为此,团队对全国多座城市开展了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研究,研发了面向街区-建筑多尺度保护对象评价优选的“动态决策支持系统”(DDSS)和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全新工作流程。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中,建筑高度如何管控引导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以往对于城市中的新建建筑,判断在敏感地带能不能盖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是“放气球+专家和领导主观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存在视点有限、视线有限、判断因人而异及决策个体认知偏差过大的问题。为此,项目团队在近20年的具体实践中,反复尝试、实验并最后成功运用了基于城市用地属性数字化分析的设计手段,最终团队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城市建筑高度的科学认知和规划管控的难题,并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作为享有盛誉的著名建筑家,王建国著作等身、身兼数职。但于他而言,最珍视的仍是科研工作者和教师这两个身份。王建国用很多方式鼓励学生坚持终身学习并广泛学习各专业的知识。“我们应该在城市中阅读出时间岁月时而流逝、时而凝冻的建筑遗产见证物,历史传承与现代化交相辉映,既要传承文化,做好今天,也要拥抱未来。”王建国说。周志华:做科研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引人探索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志华教授等人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荣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周志华是人工智能国际学术舞台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机器学习领域的大咖,但学生时代的周志华选择机器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却带着十足的偶然性。“年我还在读本科时,在南大图书馆偶然翻看了《机器学习:通往人工智能的途径》,这是我接触机器学习的开始。当时就觉得,机器学习很有趣。”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后,他被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所吸引,在兴趣的驱动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在机器学习的领域飞速成长。28岁时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成为长江学者时只有32岁。在谈及天赋的话题时,周志华都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志华是推理小说的忠粉,在他看来,做科研的过程很有点像“破案”,要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出潜在的真相:“推理小说有些套路,看穿了套路会感觉无趣。做科研则不同,它会有无穷无尽的新东西吸引你去探索。”年,周志华创建了南京大学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LAMDA),经过他近10年的努力,“LAMDA”这几个字母成为了国内有志于在机器学习领域“奋斗”的学生们心向往之的“圣地”,学生报考蜂拥而来,以至于周志华不得不写了一份严肃无比的《告学生书》,详陈学位攻读的利弊,并告诫学生,至少提前一年与他取得联系。周志华认为,深度学习技术本身确实有用,但不能认为人工智能当中只有深度学习,不能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gc/13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