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先心病救治网络平台全面升级,努力提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王雪飞
在中国,每名新出生的宝宝中,就约有1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果没有及时诊治,这些祖国的花朵就可能快速凋零……
为了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4月25日,浙江省出生缺陷防治民生实事项目启动会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诊治培训班在浙江大医院举行。
浙江大医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表示,浙大儿院将全面升级“浙江省先心病救治网络平台”,降低出生缺陷,保障儿童健康。
先心病是出生缺陷第一大病
但是大部分先心病可防可治
浙大儿院国家中心主任助理、心脏中心秘书徐玮泽告诉钱报记者,先天性心脏病位列浙江省1岁以内婴儿死因的首位,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第二位,是威胁我省儿童健康的首要因素。
这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出生缺陷,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存在严重的缺失。另一方面,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还不完全具备开展精准诊断和治疗的人员和设备条件。
另外,全省尚未建立一个包括遗传咨询、孕前检查、产前筛查到新生儿筛查、先心病诊断治疗、儿童早期发展健康体检等信息的先心病检测网络。
其实,简单先心病能通过手术或介入疗效良好,近、远期死亡率几乎为零。
舒强教授解释说,先心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能随着儿童的成长而自愈。简单先心病能通过手术或介入疗效良好,近、远期死亡率几乎为零。
以浙大儿院心脏中心为例,目前年开展手术量达例,1岁以下婴儿手术占60%,手术成功率已达到了98.7%以上。最小手术年龄低至1天,最低体重可达g,体外循环最低体重2.1kg。
建立先天病防控网络平台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早在年,舒强教授就牵头构建了先心病监测网络,并成功建立了首个浙江省先天性心脏病网络平台。该平台是面向我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联合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扶贫助医的平台。
目前,该网络平台业务目前覆盖我省11个地区,已有50余家医疗机构加入该平台,每年筛查先心患儿6万余例,每年成功诊断并转运救治余例危重症先心患儿,还有多名先心贫困家庭接受救助,救助额达万左右。
今后,网络平台将坚持服务基层,提升基层先心病医疗服务水平,以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养项目、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和诊断培训班为抓手,与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相结合,源源不断地为基层培养和输送人才,以点带面带动整体先心防治水平的提升。
舒强教授表示,此次“浙江省出生缺陷防治民生实事项目”是浙江省先心病救治网络平台的全面升级,将覆盖面广、运营成熟的遗传代谢病信息网络体系与之融合创新。并在永康妇保院、衢江区妇保院、富阳妇保院等8家“试点新区”做了不同维度的尝试,磨合打造出了全新的监测体系。
“今后,我们将围绕健康浙江、数字浙江建设的需求,以网络单位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努力建设未来医学模式的示范区,大胆探索协同创新、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疾病防控的新理念、新形态、新模式,取得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推广。”
舒强教授介绍,接下来,通过强化医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探索出生缺陷防治高性价比的新技术和儿童健康发展与促进的新模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jj/1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