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找到行业方向
产品经理深耕行业非常重要,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大环境对打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增长放缓,整体竞争从增量市场的跑马圈地转变为存量市场的互相厮杀,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需要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
另一方面,相对见顶的市场规模和不断涌入的人才,导致打工人的内卷越来越严重。
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卷了。
二、行业洞察是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
产品经理需要参与决定产品的定位和走向,如果对行业有足够的理解和洞察,就可以准确地“趋利避害”: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定位,降低试错的时间成本,从而使产品更容易成功。
行业洞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获得行业洞察需要大量成本
产品经理的行业洞察能力,背后是企业花费大量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项目团队在不同阶段得到的经验教训、产品经理的持续思考和机会成本。
这些不可避免的成本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会使行业洞察能力的“覆盖率”和“准确率”越来越高,从而变得越来越稀缺,变成产品经理的一条护城河。
行业洞察,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创造价值+稀缺的能力,可以大幅提高内卷的效率,达到人无我有、人卷我卷得更好的效果。
总体说明
我工作4年,做过电商、区块链、聚合支付、运营平台、控制台、IAM等不同行业和业务,其中有的是自己思考不足的选择,有的是自己感兴趣去尝试,有的是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从结果来看做得非常杂。
这种情况就像爬山爬到山脚或半山腰,又要换一座山,一方面非常焦虑,看到了高山却浅尝辄止,像被行业抛弃了,失去了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隔行如隔山,时间容易浪费在“换山”上,而且爬山本身也需要很多时间。
经过多次踩坑和思考之后,我总结了一些思路,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得到认可。
本文的初衷是帮助产品经理在互联网行业中找到行业方向,其中部分内容应该也适合非产品从业者。希望对你有帮助。
思路主要分为四部分,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
首先要看我们有哪些选项,有选项才能做选择。
此阶段有四个层次,关键词是细化。
层次一:地区
先根据地区划分:国内还是国外?国内是全国的还是区域的?国外是东南亚的还是北美欧洲的?
层次二:行业
根据产业来划分,比如第一产业(开采)、第二产业(加工)、第三产业(服务)、第四产业(科技)、第五产业(文娱)、第六产业(公益)
根据传统新兴来划分,比如传统的衣食住行用,新兴的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根据线下线上来划分,比如线下的餐饮、零售、旅游,线上的电商、社交、搜索
根据市场规模划分,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金融
也可以参考国家标准或行业惯例,比如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招聘软件中的互联网分类、风投资讯中的行业赛道划分等等。
层次三:业务
根据目标客群划分,比如B端、C端,B端中又可分为G端、KA、小微商户、合作伙伴、内部员工等
根据产业链协助流程划分,比如电商行业的上游(供应链)、中游(平台)、下游(配送)
根据业务分工划分,比如媒体行业的核心业务(文章、社区)、变现业务(广告、会员)、支撑业务(数据平台、运营平台)
层次四:岗位
根据职能划分,如功能产品、数据产品、策略产品、游戏产品、硬件产品
根据协作流程划分,如用户型(面向用户需求)、平台型(面向技术实现)、商业型(面向商业变现)
根据这四个层次,分别筛选出你想做的方向,此时筛选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因为可能有些不起眼的方向是不错的选择。
下文中的“方向”指的是行业、业务、岗位中的一个或多个。
拆分
筛选出选项后,我们需要对选项进行拆分,知道什么才算是一个好选项。
此阶段主要是定标准,关键词是量化。
定标准是将大量、复杂的影响因素浓缩为有主次、可量化的指标,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给思维加杠杆。
加对了事倍功半,加错了南辕北辙,因此要谨慎为之。
下面是我的指标,我的思路是从最根本出发,将个人和行业拆分为个人意愿、个人能力、行业下限、行业上限四个最重要的指标,供大家参考。
个人意愿
表示你是否喜欢这个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重要因素。
虽然实际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比较难得,但万一实现了呢?这个位置是给“初心”的。
个人能力
表示你是否擅长这个方向。如果你在这个事情上有经验、有灵性、做得好、学得快,那么把事情做好的概率会更大,获得的成就感更多,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机会。
行业下限
表示这个方向的最坏情况,我将其定义为岗位分布、稳定性和兼容性。
岗位分布指这个方向中优、中、差的岗位的分布情况,决定了之后拿到靠谱岗位的概率。比如:电商行业像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头部有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巨头,中间有很多垂直电商公司和电商SaaS公司,底部有很多规模较小或比较传统的公司;区块链行业则像一个小钉子,头部有BAT等巨头和趣链、比特大陆等独角兽公司,中间很多公司上不去头部就会滑向底部,剩下一大批披着区块链外衣的圈钱公司或艰难求生的公司。
稳定性指这个行业有哪些潜在风险,决定了能否长久地做下去。比如在线教育、区块链公链领域的监管风险。
兼容性指如果以后不做或不合适这个方向,还有哪些选择或退路。比如从电商后台转为运营平台、从计量计费转为开放平台。
行业上限
表示这个方向的最好情况,理想情况下和极端情况下最多能带来多大的收益,包括个人成长、发展空间、金钱、名气等。
评分
确定好指标后,可以设置评分范围和权重。
例如如果希望简单一点,那么评分范围为1~3,权重不设置;希望精确一点,评分范围为1~10,每个指标单独设置权重,认为最重要的指标权重设高一点,等等。
然后就可以计算出各个方向的得分了。
以我为例,当时我已明确地区和层次,则单独列出行业-业务(如云计算-基础服务、区块链-联盟链新基建),再逐个逐项评分即可。
我当时大概考虑了8~10个方向,经过评分后选择分数最高的3~4个进行下一轮比较。
比较
评分只是提供参考,对选项做一个分层,方便聚焦优秀的选项。
在比较阶段,主要是对自己进一步进行分析,选择最有利的1个选项。此时应主要考虑需求和阶段。
需求
指的是回归自己的现状和目标。
假设我之前做得很杂且跳槽多,希望做比较新兴的行业,那么会更偏向于行业下限高、上限较高即可但小概率爆发的方向,如身份领域;假设我对某个方向非常感兴趣,可以接受它的不确定性,准备“梭哈”一把、燃烧自己,则可以选择下限低、上限很高的领域,比如元宇宙或区块链。
阶段
指的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1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