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如何改变了我的饮食观中

前言

曾写过一篇《旅行,如何改变了我的摄影观》的文章,讲述旅行中的摄影观念和拍摄故事,不少朋友表示深有同感。这次想说说国外旅行中吃吃喝喝的趣事,讲讲旅行如何改变了我的饮食观念,甚至是饮食习惯,聊聊如何从一个美食小白到追求猎奇食物的游客,最后变成一个地道的旅游吃货。《旅行,如何改变了我的摄影观》(上)已经发布,本文为第二部分。

行者老湖与柬埔寨暹粒文怡舍精品酒店的大厨在餐厅

苏格兰Haggis:没那么恐怖难吃

去苏格兰旅行,听说当地有道特色美食叫Haggis(羊杂碎肚),传说外地人吃Haggis是人见人怕。Haggis就是羊肚或者肠包着剁碎的羊心、羊肺、羊肝等内脏,混合青菜、燕麦和香料,煮熟了之后,切开吃,配点威士忌,是苏格兰本土的传统菜。年7月,我和孩子在苏格兰旅行,到了克罗默蒂郡的一个小镇阿勒浦(Ullapool),晚上在TheSeaforth餐馆吃饭,这家餐馆当时还是英国年度海鲜吧,除了游客熟知的炸鱼薯条,还有HaggisNeepsandTatties(羊杂碎配土豆萝卜),记得大约13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一百块左右。

苏格兰克罗默蒂郡海滨的阿勒浦小镇

满怀期待上菜,端上来一看,一团黑乎乎的食物,有点像是五谷杂粮黑米饭。味道清淡,没有太浓的羊肉味,没觉得多难吃,也没觉得好吃。如果加上五香粉、酱油、醋这些中国调味品辅佐,估计要好吃多了。夜晚餐馆里光线很暗,食客超多,没意思拍照;现在看这家餐馆的菜单都没看到这道菜,看到一位叫GerardLambert的游客上传的照片,正是TheSeaforth当年的羊杂碎配土豆萝卜。欧洲游客感慨Haggis很可怕,主要原因是不少欧洲人不吃动物内脏的缘故,更何况还是羊内脏呢?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对食物的喜爱与厌恶各有不同看法。

GerardLambert拍的Haggis羊杂碎

鞑靼牛肉:欧洲人的美味,你能接受吗

我最爱吃皮蛋,聊天说起,都会让瑞典游客胆颤,他们觉得皮蛋好可怕。而欧洲传说的的美味佳肴“鞑靼牛肉”,我也一样无法接受。鞑靼牛肉,就是将精选的上好小牛肉剁碎,加些香料、胡椒粉、大蒜等佐料,用生鸡蛋黄、橄榄油拌着,生吃!年,去华沙的StaryDomRestaurant餐厅吃饭,这家有名的波兰传统餐厅,做鞑靼牛肉也很拿手。虽说在日本神户吃过生的神户牛肉,也吃过三分熟(MediumRare)的煎牛排,但从未吃过鞑靼牛肉,大家跃跃欲试。

StaryDomRestaurant餐厅做好的鞑靼牛肉

一盘鲜红的鞑靼牛肉上桌,尝一口果然很嫩,但吃过了,就不会有再去吃它的想法。大家都只是尝了一口就没敢碰它,鞑靼牛肉这道菜价格不菲,觉得有点浪费。估计现场制作的大厨更难受,就像我们的大厨做好了美味的北京烤鸭,老外却不太吃一样的感觉。长期培养的饮食习惯,对同一种食物,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后悔尝试鞑靼牛肉,旅行中,只有多去尝试不同的美食,吃过、感受了,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历史与传统。

StaryDomRestaurant餐厅大厨做鞑靼牛肉

腌橄榄:多尝试才发现美好的味道

年在土耳其贝尔加马(Bergama)小镇旅行,住在OdysseyGuesthouse的客栈,人民币75块钱一晚的房间,还给我提供了一顿十分丰富的自助早餐。当时发了个圈说,“今天在客栈吃的土耳其早餐,有点吃不惯腌制的橄榄,其他都好吃”。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土耳其、以色列等国旅行,不管走到哪,发现都有腌橄榄,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但我从来没喜欢过,觉得很咸,略有苦味。有一次在以色列,见本地人像吃零嘴一样,一颗接一颗吃光了一盘子腌橄榄,觉得不可思议;他却说很好吃啊,看他开心溢于言表,我却一时不得要领。

以色列特拉维夫卡梅尔集市的各种腌制橄榄

年春节,去撒哈拉沙漠旅行,住在摩洛哥梅尔祖卡(Merzouga)的一家客栈里,老板做的饭菜好吃,尤其是黑橄榄,有股橄榄原本的自然香味,腌的橄榄一点都不咸,恰到好处。从此如同吸髓知味,爱上了腌橄榄,走到哪里都要吃好多。现在,家里也常买新鲜青橄榄,没事吃几个,先涩后甘,嗓子都舒服。还用青橄榄煲汤,用刀将新鲜橄榄砍成两截,炖肉、炖骨头汤,甘甜润喉,嗓子不舒服一喝就好,这也是广东潮汕的饮食习惯。不少美食被我们放弃,那是因为浅尝辄止,反复多些尝试,才能享受到它的美味。

行者老湖在摩洛哥梅尔祖卡的集贸市场

橄榄油:尝试不同于传统饮食的吃法

我们的传统饮食习惯,滚油炒菜才香。去地中海周边国家旅行,餐馆都免费提供餐前面包,或许还配上一碟橄榄油,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用,见当地人撕一块面包,蘸着橄榄油吃。我也尝了一块,面包浸满了橄榄油,简直就是喝油一样,但果真好吃啊,不知不觉将一碟橄榄油都蘸着吃光了。有段时间过度迷信橄榄油的营养,经常从香港带橄榄油回家,现在橄榄油没以前贵,反而会换着油炒菜吃,却不敢蘸面包吃,吃太多油毕竟不健康。另外,说个一直以来的食物误区,以前总以为橄榄油是橄榄榨的油,其实是油橄榄榨出的,油橄榄并不是橄榄,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土耳其贝尔加马小镇买面包的小男孩

奶酪:欲罢不能的美味是否适合你

第一次注意到奶酪(Cheese也翻译成芝士、起司),是在年香港的美酒佳肴节(HongKongWineandDineFestival)。有家卖奶酪的参展商,搬出一个鼓型的奶酪,说奶酪是食物黄金,做一点点奶酪需要用很多的鲜奶,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极为丰富。现场切了一块给我,一口红酒,吃一口奶酪,两种食物配合真的很搭,有点润口有点咸。

香港的美酒佳肴节上的奶酪

晚上住香港东荟城的诺富特酒店,大厨在一个鼓型的奶酪上拌炒饭给我们吃,加几片松露,回味无穷。有次参加高端酒会,除了酒和饮品,只有一小碟一小碟的点心,心想今晚得饿死,当时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个秘诀,肚子很饿,或怕喝酒喝醉了,先多吃几块奶酪。一试果然灵验,也明白了老外为什么热衷吃它,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就是扛饿。国外酒店的自助早餐总有奶酪免费提供,越高端的星级酒店,奶酪越好,简直是一个检测酒店美食的硬指标。现在总买块好干酪冻在家里冰箱,肚子极饿时,削一大块吃,即刻管饱。

香港诺富特东荟城酒店的大厨在奶酪上做炒饭

一次在国外酒店遇到了蓝色有霉的奶酪,号称奶酪的极品,但很多老外都不敢吃,怕那个臭味。我涂在面包上试了一口,发现竟然类似我们臭腐乳的味道,就是牛奶做的腐乳嘛,如果不是怕酒店大厨心痛,估计要被我吃光。出国旅行喜欢逛当地的集市,发现凡是有卖奶酪的地方,总是围满了流着哈喇子的人;而在国内,芝士的蛋糕、面包、意面什么的食物越来越常见,孩子们更比我们习惯了这种舶来的美食。但也要记住三点:再制的奶酪不好,盐分太高的也不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都要远离。

以色列卡梅尔集市奶酪店里各种品种的奶酪

酒文化:旅途美食绕不开的话题

国外的美食,酒总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葡萄酒。在国外的一些高端餐厅,一般都会点酒,有的还分餐前酒和餐酒,酒与饭菜的搭配也比较复杂。而中国游客大多并不爱喝酒,所以经常不点酒,服务员总觉得你的菜单少了点什么。随着对酒精危害的认知逐步增强,国外对于吃饭必点酒习惯也有较大的改变,他们就像习惯了游客不点全部的三道菜一样,也不在乎你是否点酒。别看在电影里外国人喝酒就像喝水一样,其实,外国人喝酒还不如我们中国人喝白酒那么豪放,虽说在国外酒鬼多过国内,但一般外国人饮酒也多是小酌为主,即使有酒瘾,在外也不轻易表现出来。

欧洲第二高建筑伦敦碎片大厦(Shard)

年在伦敦旅行,晚上去“碎片大厦”(Shard)顶层的Aqua酒吧看夜景,大多数人都是拿着一杯酒,欣赏伦敦夜景,或者跟朋友聊天。也去过美国、澳大利亚、希腊、斐济、马来西亚的酒吧,以及香港的兰桂坊,大部分人买一杯酒像是一张聚会的入场券。NocnyMarket美食夜市应该算是华沙夜间人最多的地方,当地人来这里喝点啤酒、饮料,吃点烧烤,跟朋友聊聊天,不同于我们的美食街,更像是一个社交场所。国外有些场所禁止饮烈性酒,例如,邮轮一般不提供烈性酒,青年客舍和一些客栈的公共餐厅,都不准喝烈酒。即使有些地方没有禁止,觉得不太适合饮酒,可以用纸袋包着或者遮住酒瓶,悄悄拿出来倒点酒。

华沙NocnyMarket美食夜市

葡萄酒:品天下美酒,感受本土酒文化

国外葡萄酒非常便宜,不要过度神化,可以吃盒饭喝干红,也不必追求知名高端,非要拉菲不可。旅行中,就该多尝试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了解当地的酿酒历史和酒文化。我们一帮朋友在新西兰房车自驾时,我经常去超市给大伙买酒,发现获奖的葡萄酒约人民币一百几十块,便宜的四十多块钱人民币一箱。我们在营地自己做饭吃,但每天晚餐要喝两瓶不同牌子的新西兰葡萄酒。在澳大利亚旅行,不少葡萄酒酒庄、葡萄园都是旅行打卡地,我去过新南威尔士州的MarganWines、EscaBimbadgen、Tyrrell、Circa等酒庄、葡萄园,西澳的MandoonEstate、SandalfordWines酒庄,还有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北领地等许多酒庄,葡萄酒好喝,酒庄好玩,每到一个酒庄,拍葡萄园,参观酒厂酒窖,品葡萄酒,都是美食旅行的有趣环节。

西澳大利亚SandalfordWines酒庄的葡萄酒

威士忌、白兰地:不同的讲究与喝法

以前,误以为威士忌和白兰地是不同牌子的酒,在很多国家尝试后,才知道威士忌是谷物酿造,白兰地是水果酿造,味道也有区别。在苏格兰旅行时,去一家餐馆吃饭,老板见我没有点威士忌,送了我一瓶盖子酒,说在苏格兰酿造期在三年以下的不能叫威士忌。我也喜欢喝白兰地,年,被邀请参加马爹利的品酒会,第一次尝到了蓝带马爹利干邑,后来从国外背了一瓶限量版马爹利带回家。我有位好友在日本神户,很喜欢喝他们的“神户蓝神”单一麦芽威士忌和十八年陈酿白兰地,买了不少送家人。看电影里,老外喝威士忌总放冰块,其实想好好品酒,就别放冰块,喝不惯高度的威士忌、白兰地,才放冰块稀释酒精度,减少热辣刺激感。当然,现代人除了冰块,还加绿茶、可乐和雪碧等五花八门的饮料,个人觉得会破坏了原本味道。

洛杉矶英迪格酒店酒吧调酒师给我调鸡尾酒

伏特加:被誉为生命之水,却没爱上它

二十多年前去俄罗斯,在海参崴第一次尝了伏特加,没有什么感觉。年参观华沙伏特加博物馆(VodkaMuseum),工作人员拿出三种伏特加,我们一边品尝,一边听他介绍伏特加的历史。伏特加最早是修道院酿造的,修士将它当作药,也用作消毒,人们却加水勾兑成烈酒,被称为“生命之水”。37.5度以上才能叫做伏特加,喝起来完全无味,也不太辣口,但因度数高,不知不觉就喝醉了。每次看到伏特加,容易跟酗酒联系起来,所以一直没能爱上它。

华沙伏特加博物馆工作人员示范如何品伏特加

最有意思的一次喝伏特加,是去华沙“伏特加之家”(RestauracjaElixirbyDomWódki)吃饭。这家米其林推荐的餐厅收藏了五百几十种伏特加,每道菜都配一种伏特加,连前菜和最后的甜点,都有不同色彩、不同味道的伏特加,这是我喝伏特加最多最全的一次,差点醉了。他家饭菜精致好吃,虽然没爱上伏特加,但愿意去品尝不同风格的酒类食物,了解它的习俗与历史,也是一件乐事。不喜欢勾兑的酒,纯酿的都喜欢,每次去日本,都要喝一点清酒,觉得很纯,有米酒的味道。不过一直认为小饮怡情,感受各国酒文化,但别滥饮伤身。

RestauracjaElixirbyDomWódki的伏特加酒

未完待续,本文文字与照片均为

行者老湖原创,未经本人同意,禁止以其他任何人名义发布本游记图文(包括且不限于截图、截屏、转换为视频等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121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