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心律失常和心脏装置心脏病学总结20
与往年一样,年发表了大量关于心律失常和心脏器械的相关论文。作为惯例,《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HeartJournal)近日对过去的一年进行了回顾,主题包括房颤、卒中预防、心脏性猝死预防、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等。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1心律失常、房颤和房颤消融
年,关于房颤和房颤导管消融提出或发布了许多重要试验。
在年ESC年会上发表之后,期待已久的CASTLE-AF研究终于在年发布。CASTEL-AF研究将名患者随机分配至房颤消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纳入标准为心衰(LVEF≤35%,全部采用ICD或CRT治疗)合并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消融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衰恶化)减少38%(HR0.62,95%CI0.43-0.87;P=0.)。主要终点的两个组成部分均因房颤消融显著而降低,即心衰恶化(HR0.56,95%CI0.37-0.83;P=0.)和全因死亡(HR0.53,95%CI0.32-0.86;P=0.)。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消融治疗组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了7%,并且消融治疗组患者在5年试验期间无房颤的可能性是常规治疗组的两倍。不利的方面是,消融治疗组中1.7%的患者出现心包积液。
这一年最令人期待的是年5月在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上发布的CABANA研究结果。CABANA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在例≥65岁或65岁以下但伴有一个或多个卒中危险因素患者中的疗效。主要终点是死亡、致残性卒中、严重出血或心脏骤停的复合终点。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5岁,43%为阵发性房颤,47%为持续性房颤,10%为长期持续性房颤。
在预先指定的意向治疗分析中,两组的主要终点没有差异(消融组8%,药物组9.2%,P=N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也没有差异(5.2%vs.6.1%,P=NS),消融组的死亡或心血管住院复合终点降低(51.7%vs.58.1%,P=0.)。消融与房颤减少47%相关,消融组60%的患者无房颤。导管消融组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9%,而药物组为4%。考虑了所有的情况之后,这是一项阴性的试验。然而,意向治疗分析受到了高交叉率的影响(药物治疗组中27.5%的受试者实际上接受了导管消融,消融组中9.2%的患者未接受导管消融)。
无论如何,结果都不能否定房颤消融的临床价值。年房颤消融共识以及ESC和ACC房颤指南明确指出,房颤消融的主要指征是改善生活质量。CASTLE-AF和CABANA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些指南建议,但不能完全证明房颤导管消融可以降低死亡、致残性卒中、严重出血或心脏骤停的复合终点。然而,在等待EAST研究的结果同时,正在积累的证据表明房颤可能发挥了更多的因果作用,因此,房颤消融可能不仅是缓解症状。
另一项基于丹麦全国的队列研究,旨在了解年至年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动态变化。研究共纳入了5,名首次房颤消融的患者。消融后1年房颤复发率从~年的45%下降到了~年的31%。与房颤复发率较高相关的因素包括房颤持续时间2年、女性、高血压和消融后1年内心脏电复律。这些结果并不令人惊讶,而且它们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房颤消融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随时间推移的持续改善效果。
POWDER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了房颤消融3个月后继续或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组(16/73,16.9%)相比,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组(3/74,2.7%)房颤复发率明显减少。这些数据支持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导管消融本身不能控制所有机制的观点。
最后一项引人注意的试验是Race3试验。该试验将早期持续性房颤和轻至中度心衰患者随机分配至靶向治疗组或常规治疗组。两组均接受节律控制治疗。在靶向治疗组中,已经开始的其他治疗包括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心脏康复,心脏康复包括体育活动、饮食限制和咨询。主要终点是1年时7天Holter监护仪的窦性心律。1年时,靶向治疗组89名(75%)患者出现窦性心律,而常规组为79名(63%)(P=0.)。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它引起了全世界对房颤患者改变危险因素重要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