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科医师必读智能手机房颤筛查技术最新进
房颤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人群总体发病率在1%左右。且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在40-5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约为0.5%;而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房颤的发生率可达8%-10%。按照全球60亿人口进行计算,约有房颤患者万,推测目前我国约有房颤患者万。房颤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心悸,甚至因快速心率诱发心肌缺血而出现胸痛、甚至心衰。但不少患者为无症状性房颤,尤其阵发性房颤患者,间断发作的房颤没有带来任何不适主诉,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害,这些患者常常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也有的患者发现时已合并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房颤引起的卒中占全部卒中原因的1/3。异常的心脏节律可促使房颤患者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血凝块)。而血栓一旦脱落,通常随血流达到大脑,进而引发严重的卒中,甚至导致死亡。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高达10%,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房颤相关的卒中是可以预防的,经抗凝治疗可显著减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达67%,因此及早发现房颤及时介入管理将使患者及早受益。数据显示,在65-75岁人群中进行筛查可检出1-3%的未曾诊断的心房颤动患者。
国际权威房颤组织AF-SCREEN国际协作组于年在全球范围同步发布《心房颤动筛查》白皮书,希望唤起全球心内科医生、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普通大众对房颤的重视,做好早期筛查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作为白皮书的共同作者,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说:“对6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广泛的无症状性房颤筛查,可以非常划算地降低卒中及其相关残疾的发生率,并可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成本效益非常高。”他坦言,“然而这种建议并没有得到各类指南的广泛推荐。”据了解,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房颤所引起,但房颤通常在发生卒中时,甚至之后才被发现。它的隐蔽性很高吗?王继光说,可仅通过测量脉搏检出,或通过手持式心电图在一分钟内提供诊断意见。为此,王继光在白皮书此次呼吁”在社区以及诊室对老年人群进行心律失常筛查是合理、经济和有效的行为。”因而,及时发现房颤,早期治疗,对于预防卒中、预防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房颤筛查的工作越来越重视,AHA、ACC、ESC等几大心律学会以及国际卒中大会(ISC)上,经常有房颤筛查方面的重大研究发表。
一:房颤的筛查工具
用于筛查和检测房颤的新工具和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对有房颤风险患者的诊断机会。然而,基于这些工具的适当管理路径仍未完全确定。在房颤的筛查过程中,目前可用的方法包括血压测量、脉搏触诊、心电图筛查、长程Holter筛查、植入式Holter筛查及智能手机筛查等。血压测量、脉搏触诊需要一定的经验,血压测量还需要在拥有血压计的场所才能进行,方便性受到限制,且敏感性不够高。心电图、长程Holter筛查多需要在医疗机构进行,对于房颤发作次数少、无规律的患者,检查率较低。而植入式Holter,价格较贵,需要植入设备,仅为筛查房颤,当前多数患者尚不愿接受。当前智能手机普及,几乎人手一部,如能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房颤的筛查,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提高房颤的检查率,智能手机用于房颤筛查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图一:房颤的筛查工具-源自ESC房颤指南解读
图二:基于软件和感应器模块化设计的房颤筛查可穿戴科技
图三:各筛查工具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汇总
二:Alivecor房颤筛查工具及移动心电监测装置
AliveCor移动心电图记录系统是一种基于iPad或iPhone及安卓平台的心电监测设备,具备两个触感器(1导联)或三个传感器(6导联),通过干电极采集、记录双极肢体I导联心电图和全部肢导联心电图(6导联)。采用房颤自动检测算法进行心律分析。目前已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房颤筛查。筛查者以双手手指同时轻触AliveCor的两个触感器,心电图软件将自动记录被检者双极肢体I导联心电图30秒到5分钟。软件自带心电分析功能,对筛查者心律进行智能判断。
图四:AliveCor手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
图五:AliveCor手持6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
图六-1:AliveCor手持1导联和6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均能自动检测房颤,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及正常心律
图六-2:AliveCor手机软件APP界面(支持中文菜单)
三:Alivecor应用视频
Alivecor6导联心电图使用
Alivecor6导联心电图监测界面
四:Alivecor相关文献研究
1:SEARCH-AF研究发现,AliveCor可以新诊断1.5%的房颤,其诊断敏感性98%、特异性97%。
2:iTransmit研究60例房颤消融术后患者,同时接受电话心电图和AliveCor随访,发现AliveCor识别房颤发作的敏感性为%、特异性为97%,而且92%的患者乐意应用AliveCoriPhoneECG。
3:DETECTAFPRO证实AlivecorKardiaMobileAF算法敏感性of99.6%(95%CI97.9-%),特异性97.8%(95.3-99.2%).
4:Rehearse-AF是一项比较间断或常规心电监测在AF检出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间断监测组使用的设备是手持式心电记录仪AliveCorKardia记录仪,其通过连接智能手机将获取的心电数据上传至云端,由人工及自动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间断监测组要求患者持续1年每周记录2次心电数据并上传至云端。研究共纳入1例患者(间断监测组例,常规监测组例),平均年龄为(73±5)岁,结果发现间断监测组有19例而常规监测组仅有5例诊断为AF(P=0.),间断监测组(iECG组)心房颤动诊断率约为常规筛查组(RC组)的4倍(HR3.9,P=0.),平均每诊断1例心房颤动每年花费约为欧元。1年随访时间内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图七),iECG组患者卒中发生低于RC组(6例vs10例,P=0.34)。在受试者体验调查中,iECG组受试者心律失常知晓率更高(6.8vs6.1,P=0.),且大部分的间断监测组的患者表示该设备方便使用、不影响日常活动,因心律失常引起的焦虑状态更少(2.2vs.2.5,P=0.),常规筛查组中有更多的受试者期望调整至iECG组(1.9vs.6.2,P<0.0)(图八)。
图七:Rehearse-AF两组患者心房颤动确诊率比例
图八:Rehearse-AF受试者体验调查比较
REHEARSE-AF是目前临床少有的关于移动医疗设备筛查心房颤动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也提示新型长程心脏监测装置可以有效且长期的捕捉用户心电数据并上传,及时的诊断筛查心房颤动发生并进行干预,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效可靠的随访监测数据。联合智能移动设备,这项技术极大促进了移动医疗与数据收集的推广与普及,未来也必将会引领心律失常筛查与一级预防的新趋势。
5:年美国心律学会(HRS)和美国医师协会(ACP)的共同支持一项房颤筛查及大众教育研究。
此研究运用Kardia/AliveCoriECG设备和多种教育资料,对高危房颤患者进行系统的筛查和教育。研究中被筛选为“未分类”或“疑似房颤”的患者将转诊作进一步评估。在本研究中,患者和提供者(医生、护士和相关专业人员)对筛选过程进行了评估。总体来讲,本研究在5个筛查中心共纳入例参与者。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5.2±15.4岁,其中例受试者(28.2%)≥75岁。研究中,例参与者(86.8%)被筛选为正常,85例患者(11.0%)被筛选为“未分类”,17例参与者(2.2%)被筛选为“疑似房颤”。被筛选为“正常”到“未分类”和“疑似房颤”组参与者的年龄逐渐增加(平均为64.5±15岁vs.68.0±17.8岁vs.78.0±12.2岁;P=0.)。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筛查前参与者的卒中和房颤知识显著不足,而参与后大多数参与者对房颤和卒中知识的了解显著提高,如图九和图十所示。
图九:筛查前对参与者进行房颤知识问卷
图十:筛查有助于了解房颤信息吗?
此研究表明,采用Kardia/AliveCoriECG设备进行房颤的系统筛查是可行的。尽管它筛选出的“未分类”和“疑似房颤”的受试者较少,但其可显著提高参与者和受试者对房颤的认识。从中可吸取以下经验用于未来的筛查项目:1.若以房颤患病率高的人群(尤其是老年患者或伴有>1种房颤危险因素的人群)为目标,则筛查方案的诊断率可能会提高。2.监测时间和频率越长,诊断方案的灵敏度越高;但管理越复杂,成本也越高。3.对疑似房颤患者和未分类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现场12导联心电图的确认测试,可减少患者焦虑,或有助于及时治疗,提高有效性。4.对于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尽可能缩短医生评估和治疗时间尤为重要。5.Kardia/AliveCoriECG等监测设备或可增强患者在筛查项目中的参与度。6.筛查项目应利用这种机会为患者提供房颤和卒中预防的知识,从而提高所有参与者的获益。
6:国内临床研究-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进行心房颤动机会性筛查的首个国内经验
医院在国内首先应用AliveCor手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AliveCor公司)在医院及诊所进行机会性房颤筛查。本研究评价了AliveCor手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诊断房颤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在医疗场所进行房颤机会性筛查的人群特征,希望为将来大规模人群房颤筛查提供依据。自年5月27日至6月15日,医院工作人员同时于武汉市2个社区门诊、医院门诊应用AliveCor手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进行房颤筛查。所有筛查者均年满18周岁,自愿参与。记录所有被筛查者的年龄、性别,对房颤筛查阳性者记录临床相关病史。其中检测到既往无房颤病史者人,其中男人,女人,平均年龄(61.3±12.7)岁。新筛查房颤患者例(6.1%),其中男6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8.8±9.7)岁。无房颤病史且房颤筛查阴性者平均年龄(60.8±12.8)岁,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5岁以上人群新筛查出房颤84例,房颤发生率4.8%,其中CHA2DS2-VASc评分≥2分者为60例,占该组患者71%。65岁以下人群房颤筛查阳性者22例,房颤发生率1.3%,其中CHA2DS2-VASc评分≥2分者5例,占该组患者23%。
苏晞教授表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估算全中国有接近0万房颤患者,且未来三十到五十年,房颤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房颤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但危害巨大,给国家和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在无症状阶段进行房颤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非常重要。房颤筛查的重要性应受到重视,而房颤筛查计划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准确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房颤筛查。而AliveCor手持单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操作简便,诊断房颤高效且精确度高,作为实用的房颤筛查工具可常规用于社区房颤筛查。而65岁以上人群新筛查房颤阳性率高,且脑卒中风险评分高,在该组人群进行房颤筛查可能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获益。
7:国内临床研究-使用智能心电记录仪的心房颤动筛查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现状调查
屈璐璐,陈艳红使用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的心房颤动(房颤)筛查并分析在机会性筛查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抗凝现状。自年6月至年5月以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AliveCor)在门诊房颤筛查点以及合作社区筛查出的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抗凝现状、抗凝影响因素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应用比例。结果自年6月至年5月,使用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AliveCor),在门诊房颤筛查点、医院共筛查例,诊断房颤例(9.8%),其中社区人群房颤阳性率为3.5%(26/),门诊筛查房颤阳性率为10.6%(/)。共有例为NVAF,占总筛查人数7.6%,人完整填写问卷,占NVAF总人数93.7%,患者平均年龄(66.9±10.3)岁,男例(64.0%),女例(36.0%),57例(12.1%)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22例(4.7%)有出血事件史。总抗凝比率为36.2%。脑卒中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抗凝率分别为29.5%、37.4%、36.8%。各风险组抗凝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既往出血史与是否抗凝相关(OR=3.,P=0.)。NOACs使用比例较低,仅占抗凝患者总数17.5%。作者最后总结到使用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的房颤筛查简便有效,且在筛查人群中,随脑卒中风险升高,抗栓比率增加,但抗凝比率无增加,既往出血史与是否抗凝相关。华法林是目前主流抗凝药物,但NOACs使用比例较低,仍需对大众进行房颤及抗凝大量宣教活动。
作者最后总结到使用智能单导联心电记录仪的房颤筛查简便有效,且在筛查人群中,随脑卒中风险升高,抗栓比率增加,但抗凝比率无增加,既往出血史与是否抗凝相关。华法林是目前主流抗凝药物,但NOACs使用比例较低,仍需对大众进行房颤及抗凝大量宣教活动。
五:小结
房颤筛查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房颤筛查计划在我国则刚刚起步,使用AliveCor心电图记录系统能记录高质量单导联或多导联心电图,所有房颤患者均能正确诊断,在规模性房颤筛查项目中AliveCor能快速、高效、准确识别房颤心律。在未来的系统性房颤筛查项目中,在特定年龄段人群进行筛查,可能获得最大的成本效益。65岁以上人群新筛查房颤阳性率高,且脑卒中风险评分高,在该组人群进行房颤筛查,并对新筛查脑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给予抗凝治疗有望获得最大社会经济获益。
扫描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fy/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