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春博士新型体外反搏技术与应用之系列

周少春博士《新型体外反搏技术与应用之系列》巡讲——贵州遵义站

12月3日,国内外体外反搏设备总设计师周少春博士受邀参观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就体外反搏的技术发展与科室老师及石蓓主任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学术现场现场座无虚席

周博士进行操作讲解

此次学术交流,周博士主要从三方面来谈体外反搏:

01

发达国家的体外反搏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

体外反搏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

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确认体外反搏可以应用于治疗稳定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指南中纳入体外反搏疗法。

目前体外反搏已广泛用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耳鸣、睡眠障碍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

体外反搏与运动康复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具有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改善心血管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管僵硬度等作用,且体外反搏与运动康复比较,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大大减低,因为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率不会增加,血压不会升高,更加适用于多种疾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朋友,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2

体外反搏在不同科室(心内科、康复科、神经内科等)应用的临床意义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运用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以中山一院为例,除了占60%—70%冠心病病人之外,还有30%患上脑梗塞的病人。通常缺血性疾病,运用体外反搏都会起到很好的帮助,因为体外反搏能够加快血流速度,提高心、脑、眼、耳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

03

体外反搏对心脏康复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体外反搏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人体自身的脉动血流,调动了人体自身对心血管损伤的修复功能,属于无创性的绿色治疗方法,无有创侵入性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

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HA/ACC)亦将体外反搏疗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指南,年欧洲心脏病协会亦将体外反搏纳入冠心病治疗指南,并于年指南再版时提高了证据和推荐级别。年中华医学会亦将体外反搏纳入了冠心病心绞痛诊治指南,年我国出版了中国体外反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体外反搏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

对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体重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来说,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都可以使用体外反搏来进行干预。

专家介绍

周少春教授

心血管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心脏辅助循环中心主任医师和教授;师从中山大学著名心血管学教授和世界体外反搏之父郑振声教授,创立新型体外反搏技术设备优化及其临床应用,是国内外已上市新型体外反搏设备研发的总设计师,参与国家九五、十五及十一五体外反搏设研发及临床应用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

究竟什么是体外反搏?

体外反搏是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增强型体外反搏称为被动的“运动”。

体外反搏(ExternalCounterpulsation)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采用现代医学理论、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数字电路控制,由控制主机、治疗床和包裹人体双下肢和臀部的三级气囊囊套组成治疗心脑肾等缺血性疾病的装置。于心室舒张期通过对人体下半身气囊的序贯加压,使舒张期压力升高(又称“augmentation”,即舒张期“增压波”),从而增加心肌血供,改善心肌缺血,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

体外反搏有什么好处?

体外反搏治疗的独特之处是在无创伤、轻松、舒适中进行血管内血流加速运动,其作用机制包括:

体外反搏装置提高主动脉舒张期压力和血流量,从而使冠状动脉、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量增加,心脏收缩期,外周阻力急剧下降,有利于心室的射血,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重要脏器的侧支和吻合口开放,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影响血液流变性及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促进新陈代谢,纠正局部缺氧组织的代谢障碍。

支架术前、术后都可以进行体外反搏吗?

当做完支架或搭桥术后,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维护支架或搭桥后的血运重建。

体外反搏作用的有效性,是通过降低主动脉压,增加舒张期血压,降低左室的心肌氧需求;体外反搏气囊放气时,受压的动脉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同时增加左心室回心血量,从而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

体外反搏还能治什么病?

体外反搏治疗等同于在心脏等器官不增加任何负荷的情况下,进行一场马拉松运动的效果,因此体外反搏除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之外,对心脑血管保健、维护、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糖尿病、功能性性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有确切疗效。

什么样的人群不适合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体外反搏治疗的禁忌包括:

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室壁瘤;

血压大于或等于/mmHg(高血压应控制在/90mmHg以内);

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或用抗凝剂,INR>2.0;

各种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并有心功能不全;活动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

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包括频发早搏,但房颤患者仍可获益;严重的左心衰竭;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xg/85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