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专访丨一场发生在北京80年代的复仇故
止庵最为大众所知的身份应该是现代文学研究者、书评人和随笔作家,也是研究张爱玲、周作人的学者。年出版的《受命》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这本书他构思长达30年之久,可见用心之深。
《受命》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主人公陆冰锋三兄妹自幼随母亲长大,对自杀身亡的父亲早已记忆模糊,大学毕业后成为口腔医生的冰锋突然从一向缄默的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因祝国英的告发而惨死的内幕,在对父亲碎片化的记忆中坚定了复仇的决心。恰在此时,冰锋通过诗歌兴趣小组结识了北大中文系女生祝叶生,两人互生情愫,可冰锋却因一个意外的发现而狠心拒绝了叶生,但此后两人的生命轨迹终因这场命中注定的“复仇”而彻底改变……
正如止庵自己所说,时代奔涌向前,冰锋却选择了留在过去,他接受来自父辈的召唤,独自复仇。
此外,止庵在小说中,也充分展示了他刻画人物与描写日常生活的能力,在“复仇”和“爱情”的主线故事中,融合了记录四季风物的自然笔记,再现了八十年代北京的交通、建筑、街巷等城市肌理,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了那个存在于记忆中的时代。
本次采访在止庵家中的客厅进行,随着问答的深入,周遭的景物仿佛慢慢被时光浸染成三十年前的样子,我们随着作者走进冰锋的生活图景。
止庵
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
代表作品《周作人传》《惜别》《神拳考》
《喜剧作家》《画见》《受命》等
《受命》
止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01
这本小说是围绕“复仇”展开的,您为什么会选择写这样一个故事?
《受命》这个故事我最早受启发于伍子胥,他下决心要为父报仇,当他忙了一半的时候却发现仇人死了,但还需要继续把这件事做完。我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就想写一个对应的现代故事。并且,这里面其实有一种悲剧性。一个人被命运所驱动,命运注定他要做这个事情,但同时也注定他做不成这个事情,那么这个人要怎么面对命运。
02
这个故事发生在年代,但是为什么没有成书于那个年代?
年的时候,故事其实已经编好了,后来由于上班没有时间写作就将它搁置了近30年。这些年里,这个故事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的身体里,让我无法忽视。之后有出相关的书或者电视剧我都会去看,比如古希腊中涉及复仇的故事,我一直在想如何让我的故事更完善。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我一直没想好,就是主人公冰锋的父亲如何将“复仇”这件事情告诉冰锋,即如何自然的将伍子胥与现代的故事衔接在一起。我发现很多人看书的时候都会在书中留下标记,进而想到可以让冰锋父亲通过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留指甲印儿的方法向冰锋传达自己的冤屈。冰锋在看到父亲留下的痕迹后下定决心效仿伍子胥为父报仇。
年,我年满60岁,用了一年时间完成它的写作,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年因为疫情就在家修改,与出版社编辑讨论哪些地方可以完善,随后书籍在年出版。
03您如何还原故事当时的背景?
故事的背景我选择了年到年的北京,这段时间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但记忆有不可靠之处,我借助了首都图书馆查阅年到年北京的地方报纸,以便唤醒我的记忆。我也找了当时的北京地图,一边看地图一边写作。地图上的一条街可能只是一条线,但对我来讲它是具体的环境,一条马路、一所房子,甚至是树、院门、窗户,对我来讲都是很具体的东西。看着这些资料,就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年代。
我当时想这个小说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我原本要写的故事,一是故事的背景,背景可能不是主要内容,但读者看到后,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书中涉及的地方,我重新去看过,已经面目全非了,我能想到的是它原来的样子。不同读者的兴趣点是不同的,有的人兴趣在80年代的北京,有的人兴趣在故事本身,我觉得一本书能给读者多一些窗口,可能是更好的。
04为什么选择年代作为故事的背景?
大家对这个年代有很多憧憬,觉得这个年代特别好,但其实这个年代没有好到那种程度。80年代是两个大时代中间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很短暂。它的特点表现在,之前的事情还没结束后边的事情已经开始了,所以每个人都处在新旧的交界点上,往回看是一个时代,往前看又是一个时代。
在这个年代就可能产生陆冰锋的故事,再往后10年可能就不存在了,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意识上的问题。举个例子,书中祝部长得了心肌梗塞,无法得到治疗。但到了年以后,国外就陆续有关于治疗心肌梗塞的新方法,例如搭桥手术、导管的手术运用等。到年代末,我曾和这方面有名的医生沟通过,他就跟我讲过某人的心脏病通过搭桥手术治疗解决了,说明这种手术在那时已经在用了。所以这个故事必须放在年以前。
05年代的北京与当代北京有何区别?
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实际上什么都跟现在不一样,比如说当时没有手机、电脑、网络等,甚至家庭电话也没有装,那个时候装一个电话得多块钱。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那个年代的人生活节奏比现在慢,一天能做的事情比现在要少很多。
所以,我觉得不只是去复原当时的人穿什么衣服或者吃什么东西,这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氛围是什么样的。它的氛围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包括表达感情、接受感情的方式都不一样。
我所谓回到那个年代,是指回到那个年代的一切,而不仅仅是一些皮毛。我作为一个亲历者,我了解当时是如何生活的,就尽可能真实的将它写出来。这本书对某些读者的吸引点可能就是他们的父辈以及再上一辈当初是怎么生活的。
06时隔多年撰写本书,您如何看待本书男主人公陆冰锋?
那个年代可能有这样的人,但并不是人人都这样。他觉得有些事情没有结束,想要追索。历史就是这样,当我们走过这段历史之后,它可能对你什么都不是,但如果你还在这之中,它对你就有了意义。所以我觉得冰锋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存在的,他们有一个追求或者说是情结。
这篇故事是我在年到年间构思的,如果当时就把它写下来,我可能离主人公会更近一点。时隔30年再看,实际与他的距离变远了,与他没有那么深那么多的共鸣,我反而能看到他的不足与局限性,甚至他这么做也不一定是对的,我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这个事情。
在写作时,当作者靠近一个人物的时候,他不一定认同这个人物,可能只是借了他的视角。这本小说是通过冰锋的视角来写的,书中只有他有想法,其他的人都是对象。在出书后,很多人和我说觉得女主人公叶生特别可爱,我每次都回复这些都是冰锋自己的看法,而读者认同了冰锋的看法。
另外就是环境,当年的背景环境对我来讲是不重要的,因为每天都走的街道不会去重视,等到这条街突然没有了,当你回想起来的时候,你觉得有必要去描写它。比如说,我写一个人坐车去一个地方,当时我可能直接写他坐车去了,但是现在我会写坐哪一路公交车去,因为这个车现在没有了,并且当下几乎没有年轻人去坐公共汽车了。
07您如何定义本书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本小说归纳起来是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故事。这是人面对过去的两种基本方式,是记住还是遗忘。它不完全由人掌控,但是总的态度是存在的。
我之所以要写这个故事,是因为很多作者对“记忆和遗忘”这个话题并不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zl/1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