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百例医院值

哈尔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86026.html

drvoice

者按

  年5月6日,医院心外科百台手术案例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以现场交流及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国内外的同行介绍了其百例手术的典型案例。作为一家成立近8医院,医院的心脏团队已累计完成了台复杂、高难度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其中,83例是病情凶险的主动脉(大血管)手术。在这样短的时间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德达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就此,医声网对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教授、外科主任刘建实教授、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科主任黄连军教授进行了专访。

孙立忠教授、刘建实教授、黄连军教授接受医声网采访

医声网

医院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成功开展了例复杂、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能否请您谈谈这样一个手术量的意义?

孙立忠教授:

医院去年9月8日开业,到现在已经多天。真正做手术是从去年9月22日开始的,到现在正好完成例心血管外科手术。医院,例手术应该说数量并不多,医院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成绩。因为在这例手术中,有45例是二次以上手术的患者,甚至有一例四次手术的患者;有83例是大血管外科的手术,包括瓣膜、搭桥的比较复杂的病变、急性心梗后室间隔穿孔、3次换双瓣的瓣膜病、复杂先天疾病的双瓣成形等病例。虽然例数不是很多,但总体的复杂程度很高。在开业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医院,在之前我们确实还没有听说过。

这样一个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一个特殊的现实,就是民营的机构也能做很大的事情,也反映了我们这个团队在管理及技术上确实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除学术成就以外,这还反映出,不管什么样的体制,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团队、良好的技术、良好的人员组织,都是可以完成高精尖的复杂手术的。

另一方面,从社会认知度来看,这也反映了医院的认可。有的患者医院治疗,医院和团队的信任,同时也吸引了上海市和青浦区卫计委医院管理方面的重视。

这一百例手术的成功,对医院的投资方、管理方、医疗团队都是一种鼓励。大家更有信心,将来的工作会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古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这个医院未来良好的运营打下坚定基础。目前,我们团队人员还不是很齐备,百例手术的成功对我们未来医务人员的招募也会很有帮助。这个良好的开端对德达意义非常重大。

医声网

医院在国内建立了首个跨学科“心脏团队”诊疗模式。能否通过今天介绍的几个病例,为我们剖析一下这种跨学科“心脏团队”诊疗模式的优势?

刘建实教授:

跨学科“心脏团队”诊疗模式是近年来心血管科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模式。这种模式在欧洲和美国也是正在试运行当中。医院在成立之初,孙立忠教授、黄连军教授、葛均波教授和我就共同提出了这一理念,就是对所有心脏病患者,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设计实施。在成立的过程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脏中心的团队也提供了一些帮助。目前,医院,所有的病人在门诊时接受的就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检查治疗。例如刚才提到的急性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病人,医院做了一个初步的诊断,来了以后,我们综合会诊提出了治疗意见,先给他上IABP、用呼吸机稳定病情。在病人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为他做了冠状动脉的造影及手术。以后,我们还将采用内科介入的方法对他的冠状动脉做一些校正。这就是“心脏团队”诊疗模式运作的一个例子。

医声网

影像在多学科协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请您介绍一下,由您带领的影像团队在医院这百台手术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黄连军教授: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我们所作的这些手术,大多数都是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因此诊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心血管疾病诊断靠病史采集、望触扣听、化验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很重要的就是要采取影像学的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和血管造影。我们的检查首先要定性,明确什么病,还要定量。通过定量检查,为外科医生手术提供依据。比如主动脉夹层的病人,我们要通过DSA观察主动脉受损的部位、内膜破口的大小、血管分枝的受损严重程度、瓣膜情况等等。再比如,对于瓣膜病患者,我们要通过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来检查哪个瓣膜受累,受累的严重程度,明确病人的射血分数、心功能,从而决定是换瓣还是进行瓣叶的修补。对年龄比较大的病人,要进行冠脉的手术,不仅要观察他的冠状动脉情况,还要评估肺的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如对换瓣的病人,还要通过食道超声进行术中的监测,并进一步判断瓣膜植入后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所以,心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的评估、手术方案的确定及术后管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心,内外科做好配合,为心,内外科提供更好的影像服务。

医声网

孙教授,医院的医疗院长,您希望将医院打造成一个怎样的平台?

孙立忠教授:

医院最核心的任务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打造这样几个平台:一是给患者提供一个可以信赖的医疗环境;二是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医院管理,医院管理的管理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医院投资者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平台,让他们医院是有前途的。医院有责任为外资办院提供经验,为中国医改进行探索。

医院,核心是为了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但还要考虑医教研的共同发展。医院开业早期还是以临床医学和教学为主。未来,我们希望在科研、教学方面也能取得成功。

医声网

心脏外科手术的风险很高,甚至在术中会发生各种危险情况,对医护团队的相互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德达心脏团队作为一个新组建的手术团队,是如何实现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方面专家密切配合的?

刘建实教授: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德达的团队确实是新组建的,但团队的成员可不都是新手。从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我们的人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换句话说,我们新组建的团队是个很成熟的团队,并不是一个刚刚在一起磨合的团队。

比如从外科的角度来讲,孙教授和我临床工作都30多年了,在各领域都比较成熟。我们的麻醉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经验也非常丰富。监护团队人数虽然比较少,但组建时我们就参考国外大型心脏中心的运作模式,将其定位在麻醉监护一体化上。也就是把监护交到麻醉统一来管理,因为这两个学科在管理上是非常接近的。特别要提出的是,我们外科监护的护理团队虽然也是新组建的,但从护士长到护士,尤其是监护室的护士,医院出来的经验非常丰富的护士,这也为我们早期开展高难度复杂手术,及患者术后恢复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医院的高级护理总监CeciliaMa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出身的,也搞过护理的管理工作。所以从整体上讲,我们这个团队是成熟的。

我们这个外科团队,经过这几个月的磨合,在这例手术的临床实践过程当中,是经受住了考验的。大血管病非常凶险,患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因此时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比如我们有一个A型夹层的病人,是从上海郊外来的。病人从入院到开刀,一共不到40分钟。就是用了不到40分钟的时间,我们完成了所有的临床准备工作,包括行政方面的收费、保险的办理,所有都走完了。这就是团队合作的一个例子。另外,术后我们70%的病人气管插管都不到8个小时,而且在监护室滞留时间很短,绝大多数病人不超过48小时,这也是对一个团队整体的考验,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做到了。所以,整体上讲,我们是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但在运作当中,我们是非常成功的。

医声网

医院的出现给中国的心血管病患者,国内的医师们带去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黄连军教授:

我想,医院一方面是医生施展本事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是患者的避难所,是获得新生的地方。医院建在上海,召集了国内这么多有名的专家,应该说是为患者就诊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以选择的,医院。前一百例手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患者的要求是什么?医院要吃得好、睡得好、服务好,最重要的是要治得好。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改进,从服务到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地更上一层楼。

孙教授、刘教授和我都来自北方。在上海,相对来说,患者对我们的熟悉程度要比北方差很多。但希望通过我们的到来,能为上海、华东地区乃至整个南方的心血管病人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我们相信,病人来到医院,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服务和治疗。

另外,对医生来说,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体制内的运营模式。这个模式有利于发挥我们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把我们学到的医学知识贡献给医学事业、贡献给病人。医院,我们不用去管与医事无关的事,因为它有很好的运营团队和管理团队,让医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医疗事业中,投入到为病人服务中,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这也是我们几个老医生所追求的东西。我们想把自己一生中学到的知识,反馈给病人,恰恰是德达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我想,从这两方面来看,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我们医务人员,都是一件好事。

医声网

我们都知道,孙氏手术的创新成就第一次让中国主动脉外科技术受到国外专家追捧。谈到大血管手术的改良与创新,您认为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孙立忠教授:

我前年在《中华心胸外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谈过从主动脉手术的复杂性看外科技术的改良与创新问题。

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因为医学本身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也都在想办法改良和创新,但是医学的改良与创新又不同于其它领域,不管是技术、设备、材料,都必须将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位的是要有效,第三位的是可以节约经费,节约体力。而不是说过去没有人做过就叫创新。做不到以上几条,就只能叫改变。真正的创新和改良,一定是通过时间的检验证明确实是好的,确实容易被学习、掌握和容易推广的,如果只是一个改变就不会有生命力。

比如我们做主动脉弓替换和支架象鼻手术,从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到现在已经有近2万例患者的临床应用,有大数据的结果回馈,现在有大约名医生能做这个手术。这些数据就证明,它是一个好的东西。所以,在临床上,我们比较害怕的是有些人为了发文章,为了吸引患者搞一些噱头,做一些变化改变,当然有的还需要观察。但不管怎么说,作为改良与创新的执行人,首先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以患者为中心,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改良创新。

孙立忠

医院医疗院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美国AATS资深会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脏外科工程与技术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总编辑

北京学者

中国主动脉外科学科带头人。他和他的主动脉外科团队将高难度的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由20.8%降至5%。“孙氏手术"发明人。

黄连军

医院医学影像与介入治疗科主任

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委会血管介入组副组长

北京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

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腔内治疗分会主动脉夹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连军教授在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结构性心脏病、大血管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等领域成绩卓越,完成上万例次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部级成果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

刘建实

医院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

天津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刘建实教授拥有30医院心脏外科临床工作经验,在冠心病、瓣膜病以及新生儿、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领域技术突出。曾任德国洪堡大学附属夏洛特Charité住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年度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名医。

延伸阅读

1.直播上线|医院心外科百台手术案例研讨会成功举办

2.直播上线|葛均波院士成功完成两例冠脉介入手术直播

医声网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iggmm.com/sszl/94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